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1.2 课题的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8-11页 |
第二章 现代影视传播的主要特征 | 第11-28页 |
2.1 以视觉符号为主导的文化传播 | 第11-16页 |
2.1.1 画面的冲击力与瞬时性 | 第12-13页 |
2.1.2 形象的说服力与真实性 | 第13-14页 |
2.1.3 拍摄的现场感与可塑性 | 第14-16页 |
2.2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影视制作 | 第16-20页 |
2.2.1 摄录设备数字化 | 第17页 |
2.2.2 编辑系统网络化 | 第17-18页 |
2.2.3 播出程序一体化 | 第18-20页 |
2.3 以整合互动为亮点的受众定位 | 第20-28页 |
2.3.1 受众本能的心理需求 | 第21-22页 |
2.3.2 受众之间的观察学习 | 第22-25页 |
2.3.3 受众使用媒介的便捷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现代影视传播在重大事件中的角色功能 | 第28-49页 |
3.1 信息公开——以“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为例 | 第29-35页 |
3.1.1 灾害发生阶段的及时如实传播 | 第31-33页 |
3.1.2 救灾抢险阶段的社会秩序重塑 | 第33-34页 |
3.1.3 灾后重建阶段的人道主义关怀 | 第34-35页 |
3.2 舆论引导——以“3·14”事件、“金融危机”为例 | 第35-41页 |
3.2.1 坚持正面引导是化解危机的基础 | 第37-38页 |
3.2.2 提高应对能力是化解危机的手段 | 第38-39页 |
3.2.3 营造传播氛围是化解危机的关键 | 第39-41页 |
3.3 对外传播——以“北京奥运”、“电影出口”为例 | 第41-49页 |
3.3.1 选取世界认同的角度 | 第43-44页 |
3.3.2 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 | 第44-47页 |
3.3.3 塑造和平崛起的形象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现代影视传播在重大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 第49-64页 |
4.1 现代影视传播的表现效果 | 第49-54页 |
4.1.1 满足了受众知情权,促进社会稳定 | 第49-52页 |
4.1.2 舆论监督,引导政府有效处置危机 | 第52页 |
4.1.3 以视觉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 | 第52-54页 |
4.2 现代影视传播的角色缺憾 | 第54-57页 |
4.2.1 时效性不够,监督力度不强 | 第55页 |
4.2.2 记者职业道德素养亟需提高 | 第55-56页 |
4.2.3 节奏沉闷,内容缺乏吸引力 | 第56-57页 |
4.3 现代影视传播的角色完善策略探讨 | 第57-64页 |
4.3.1 注重影视传播的时效性持续性 | 第57-61页 |
4.3.2 促进影视传媒人自身素养提高 | 第61-62页 |
4.3.3 加强影视媒体与受众和谐互动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注释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第73-74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