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芳烃深度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文献综述第12-36页
    1.1 石油产品脱硫的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石油产品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及检测手段第13-14页
        1.2.1 石油产品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第13页
        1.2.2 总硫含量的检测方法第13-14页
    1.3 石油产品脱硫工艺技术第14-34页
        1.3.1 加氢脱硫技术第14-16页
        1.3.2 酸碱精制技术第16-17页
        1.3.3 氧化脱硫技术第17-19页
        1.3.4 萃取脱硫技术第19-20页
        1.3.5 生物脱硫技术第20-21页
        1.3.6 络合脱硫技术第21页
        1.3.7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第21页
        1.3.8 膜分离脱硫技术第21页
        1.3.9 吸附脱硫技术第21-30页
            1.3.9.1 吸附脱硫技术概况第21-22页
            1.3.9.2 物理吸附脱硫技术第22-23页
            1.3.9.3 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第23-25页
            1.3.9.4 选择吸附脱硫技术第25-26页
            1.3.9.5 吸附脱硫工艺第26-30页
        1.3.10 吸附剂发展及概况第30-34页
            1.3.10.1 活性炭基脱硫剂第31-32页
            1.3.10.2 氧化铝基脱硫剂第32页
            1.3.10.3 分子筛基脱硫剂第32-34页
        1.3.11 吸附脱硫剂存在的问题第34页
    1.4 本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6-44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实验器材第36-37页
        2.2.1 实验原料第36-37页
        2.2.2 主要试剂第37页
        2.2.3 主要仪器第37页
    2.3 含NaY分子筛晶化微球的制备第37-39页
        2.3.1 焙烧微球的制备第37-38页
        2.3.2 晶化微球的制备第38-39页
    2.4 脱硫剂制备第39-40页
        2.4.1 CRM、CAM基脱硫剂的制备第39-40页
        2.4.2 活性炭、氧化铝基脱硫剂的制备第40页
    2.5 脱硫剂性能评价第40-42页
        2.5.1 脱硫用芳烃第40页
        2.5.2 静态脱硫实验第40-41页
        2.5.3 动态脱硫实验第41-42页
    2.6 硫含量测定第42页
    2.7 CRM基脱硫剂再生研究第42页
    2.8 原料与脱硫剂表征第42-44页
第三章 CRM离子交换条件考察第44-56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金属离子交换率的测定方法第44-46页
        3.2.1 Cu~(2+)含量测定第44-45页
        3.2.2 Zn~(2+)含量测定第45-46页
    3.3 CRM与Cu~(2+)交换条件的确定第46-50页
        3.3.1 正交试验设计第46-47页
        3.3.2 单因素试验第47-50页
    3.4 Zn~(2+)交换条件的确定第50-54页
        3.4.1 正交试验设计第50-51页
        3.4.2 单因素试验第51-54页
    3.5 不同金属离子对交换率的影响第54-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脱硫剂静态吸附脱硫研究第56-75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硫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第56-59页
        4.2.1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56-58页
        4.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8页
        4.2.3 硫标样测定及数据分析第58-59页
        4.2.4 液态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及数据分析第59页
    4.3 Cu-CRM脱硫剂静态吸附脱硫实验第59-65页
        4.3.1 活化氛围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4.3.2 铜离子含量对Cu-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0-61页
        4.3.3 活化温度对Cu-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4.3.4 活化时间对Cu-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2-63页
        4.3.5 Cu-CRM脱硫剂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第63页
        4.3.6 吸附温度对Cu-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4.3.7 油剂比对Cu-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4页
        4.3.8 时间对Cu-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4.3.9 Cu-CRM脱硫剂最佳脱硫条件的确定第65页
    4.4 Zn-CRM脱硫剂静态吸附脱硫研究第65-70页
        4.4.1 活化氛围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5页
        4.4.2 锌离子含量对Zn-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5-67页
        4.4.3 活化温度对Zn-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7-68页
        4.4.4 活化时间对Zn-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8页
        4.4.5 Zn-CRM脱硫剂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第68页
        4.4.6 吸附温度对Zn-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4.4.7 油剂比对Zn-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4.4.8 时间对Zn-CRM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70页
    4.5 Zn-CRM基脱硫剂最佳脱硫条件的确定第70页
    4.6 CAM、活性炭、氧化铝基脱硫剂静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第70-72页
        4.6.1 脱硫条件的确定第70页
        4.6.2 CAM基脱硫剂的静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第70-71页
        4.6.3 活性炭基脱硫剂的静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第71-72页
        4.6.4 氧化铝基脱硫剂的静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第72页
    4.7 各种脱硫剂静态脱硫性能比较第72-74页
        4.7.1 对A溶液静态脱硫性能比较第72-73页
        4.7.2 对B溶液静态脱硫性能比较第73-74页
    4.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脱硫剂动态吸附脱硫研究第75-80页
    5.1 引言第75页
    5.2 动态吸附脱硫实验条件的确定第75页
    5.3 CRM基脱硫剂动态吸附脱硫研究第75-76页
    5.4 CAM基脱硫剂动态吸附脱硫研究第76页
    5.5 活性炭基脱硫剂的动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第76-77页
    5.6 氧化铝基脱硫剂的动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第77-78页
    5.7 各种脱硫剂穿透硫容比较第78-79页
        5.7.1 A溶液动态脱硫性能比较第78页
        5.7.2 B溶液动态脱硫性能比较第78-79页
    5.8 脱硫剂的产品收率比较第79页
    5.9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脱硫剂再生研究及表征第80-87页
    6.1 引言第80页
    6.2 CRM基脱硫剂再生研究第80页
    6.3 脱硫剂表征第80-86页
        6.3.1 粒度分析第80-81页
        6.3.2 机械强度分析第81-82页
        6.3.3 热分析第82-84页
            6.3.3.1 硝酸铜与硝酸锌晶体热分析第82-83页
            6.3.3.2 Cu-CRM与Zn-CRM热分析第83-84页
        6.3.4 物相分析第84-86页
            6.3.4.1 CAM与CRM物相分析第84-85页
            6.3.4.2 物相分析第85-86页
    6.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87-88页
    7.1 结论第87页
    7.2 建议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致谢第93-94页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纹管机械密封接触分析及流场数值模拟
下一篇:四种水生态毒理学试验方法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