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21页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5-18页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1.2.3 小结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文献资料查阅的方法 | 第21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1.3.3 访谈法 | 第22页 |
1.3.4 对比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4 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 | 第22-23页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6 文章的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 第25-37页 |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5-30页 |
2.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2.2 新农保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意义探究 | 第30-34页 |
2.2.1 新农保的内涵 | 第30页 |
2.2.2 新农保的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2.2.3 新农保现实意义探究 | 第33-34页 |
2.3 新农保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34-37页 |
2.3.1 国家和政府职能理论 | 第34页 |
2.3.2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34-35页 |
2.3.3 公平理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任丘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状况的研究分析 | 第37-57页 |
3.1 任丘市基本概况及实证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3.1.1 任丘市基本概况 | 第37-38页 |
3.1.2 实证数据来源 | 第38页 |
3.2 任丘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第38-41页 |
3.2.1 “老农保”阶段(1986 年——2008 年) | 第38页 |
3.2.2 “老农保”转轨“新农保”的过渡期(2009 年) | 第38-40页 |
3.2.3 国家“新农保”阶段(2009 年末至今) | 第40页 |
3.2.4 小结 | 第40-41页 |
3.3 任丘市新农保的制度模式与特点分析 | 第41-43页 |
3.3.1 任丘市新农保的制度模式 | 第41-42页 |
3.3.2 任丘市新农保制度的特点分析 | 第42-43页 |
3.4 任丘市实施新农保制度的成效分析 | 第43-45页 |
3.5 任丘市新农保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55页 |
3.5.1 从政府责任来看 | 第45-50页 |
3.5.2 从农民参保意识来看 | 第50-52页 |
3.5.3 从制度本身来看 | 第52-55页 |
3.6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3.6.1 关于任丘市新农保的制度框架 | 第55-56页 |
3.6.2 关于任丘市新农保制度的特点 | 第56页 |
3.6.3 关于任丘市实施新农保制度的成效分析 | 第56页 |
3.6.4 关于任丘市新农保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第4章 关于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 第57-64页 |
4.1 关于新农保制度的长效机制建设 | 第57-58页 |
4.2 关于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 第58-60页 |
4.3 关于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 第60-62页 |
4.4 关于新农保执行主体能力的提高 | 第62页 |
4.5 关于新农保工作与基金的管理监督 | 第62-64页 |
4.5.1 关于新农保工作与基金的管理 | 第62-63页 |
4.5.2 关于新农保工作与基金的监督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谢辞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