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杂多酸概述 | 第12-16页 |
1.2.1 杂多酸的结构特征 | 第13页 |
1.2.2 杂多酸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2.3 杂多酸的性质 | 第14-15页 |
1.2.4 杂多酸光催化特性 | 第15-16页 |
1.3 半导体简介 | 第16-19页 |
1.3.1 TiO_2光催化机理 | 第16-17页 |
1.3.2 TiO_2光催化剂中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3.3 TiO_2光催化剂改性研究 | 第18-19页 |
1.4 聚苯胺简介 | 第19-21页 |
1.4.1 聚苯胺的结构特点 | 第19-20页 |
1.4.2 聚苯胺的导电性 | 第20页 |
1.4.3 电致变色性质 | 第20页 |
1.4.4 光电性质及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20-21页 |
1.4.5 气敏性 | 第21页 |
1.4.6 聚苯胺的用途 | 第21页 |
1.5 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6 两种染料简介 | 第22-23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24页 |
2.3 杂多酸及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4-26页 |
2.3.1 H_4PMo_(11)VO_(40)·10H_2O 的合成 | 第24-25页 |
2.3.2 H_5PMo_(10)V_2O_(40)·11H_2O 和 H_6PMo_9V_3O_(40)·4H_2O 的合成 | 第25页 |
2.3.3 PANI/TiO_2的制备 | 第25页 |
2.3.4 PMOV_1/PANI/TiO_2的制备 | 第25页 |
2.3.5 PMOV_2/PANI/TiO_2的制备 | 第25页 |
2.3.6 PMOV_3/PANI/TiO_2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复合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26-27页 |
2.4.1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26页 |
2.4.2 光催化降解率计算 | 第26页 |
2.4.3 催化剂回收与重复利用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65页 |
3.1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27-40页 |
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UV-Vis) | 第27-29页 |
3.1.2 红外光谱分析(FT-IR)分析 | 第29-31页 |
3.1.3 复合材料的 XRD 分析 | 第31-33页 |
3.1.4 热重 TG-DTG 曲线分析 | 第33-35页 |
3.1.5 N_2吸附-脱附与孔径分布分析 | 第35-39页 |
3.1.6 电子扫描电镜分析 | 第39-40页 |
3.2 杂多酸/聚苯胺/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龙胆紫 | 第40-49页 |
3.2.1 龙胆紫的最大吸收波长 | 第40-41页 |
3.2.2 催化剂性能比较实验 | 第41-43页 |
3.2.3 染料的浓度对龙胆紫脱色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4 催化剂用量对龙胆紫脱色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5 染料溶液 pH 对龙胆紫脱色率的影响 | 第46-49页 |
3.3 杂多酸/聚苯胺/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 第49-57页 |
3.3.1 亚甲基蓝的最大吸收波长 | 第49页 |
3.3.2 催化剂性能比较实验 | 第49-52页 |
3.3.3 染料的初始浓度对亚甲基蓝降解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4 催化剂用量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5 染料溶液 pH 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 日光下催化剂对染料的降解 | 第57-59页 |
3.5 催化剂的回收与重复利用 | 第59-60页 |
3.6 染料降解动力学实验 | 第60-65页 |
3.6.1 龙胆紫降解动力学 | 第60-61页 |
3.6.2 亚甲基蓝降解动力学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