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残疾人论文

民间助残组织赋权功能研究--以辽沈地区5个民间助残组织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0-12页
        1.2.2 关于赋权理论应用研究第12-13页
        1.2.3 关于弱势群体赋权研究第13-14页
        1.2.4 关于民间组织赋权研究第14-15页
        1.2.5 关于民间组织功能的研究第15-16页
        1.2.6 小结第16页
    1.3 研究设计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调研过程与资料获取第17-18页
        1.3.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民间助残组织的功能与赋权理论的概述第20-29页
    2.1 民间助残组织的功能第20-23页
        2.1.1 民间助残组织的一般功能第20-21页
        2.1.2 民间助残组织的特殊功能第21-23页
    2.2 赋权理论第23-26页
        2.2.1 赋权理论的起源第23页
        2.2.2 赋权理论的实践演进第23-24页
        2.2.3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第24-25页
        2.2.4 赋权内涵第25页
        2.2.5 赋权途径第25-26页
    2.3 民间助残组织赋权功能实现第26-29页
        2.3.1 民间助残组织赋权功能实现的途径选择第26页
        2.3.2 民间助残组织功能实现寻求“双重赋权”第26-29页
第3章 民间助残组织发展现状——案例导入第29-38页
    3.1 案例一:鞍山助康协会第29-30页
    3.2 案例二:鞍山天使之翼孤独症儿童培训中心第30-31页
    3.3 案例三:铁岭市靖康残疾人康复中心第31-32页
    3.4 案例四:沈阳市残疾人杂技艺术团第32页
    3.5 案例五:沈阳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沈阳市残疾人现代技能培训就业基地第32-34页
    3.6 总结第34-38页
        3.6.1 民间助残组织发展中的共同点第34-35页
        3.6.2 民间助残组织发展中的不同点第35-38页
第4章 民间助残组织赋权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8-43页
    4.1 民间助残组织赋权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第38-40页
        4.1.1 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机会少第38页
        4.1.2 组织管理欠规范第38-39页
        4.1.3 动员社会资源困难第39页
        4.1.4 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第39页
        4.1.5 提升能力意识不强第39-40页
    4.2 制约民间助残组织赋权功能实现的原因分析第40-43页
        4.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环境缺失第40页
        4.2.2 政府对民间助残组织不够重视,监督体系不完善第40页
        4.2.3 残联作为主要职能机构协调力不足第40-41页
        4.2.4 社会认可度不高、慈善公益意识不强第41页
        4.2.5 残疾人的无权及无权感第41-43页
第5章 民间助残组织功能实现的路径—赋权策略第43-51页
    5.1 内力推动途径第43-46页
        5.1.1 赋予自身发展权第44页
        5.1.2 赋予自身活动权第44-45页
        5.1.3 赋予自身监督权第45-46页
        5.1.4 赋予残疾人平等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第46页
    5.2 外力推动途径第46-51页
        5.2.1 政府层面赋权策略第46-48页
        5.2.2 残联层面赋权策略第48-49页
        5.2.3 社会层面赋权策略第49-51页
第6章 结论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52页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公司制造执行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