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理论研究法 | 第15页 |
1.3.3 实证研究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模式比较 | 第17-30页 |
2.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17页 |
2.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起源 | 第17-18页 |
2.3 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模式 | 第18-21页 |
2.3.1 Zopa模式 | 第19页 |
2.3.2 Prosper模式 | 第19页 |
2.3.3 Lending Club模式 | 第19-20页 |
2.3.4 Kiva模式 | 第20-21页 |
2.4 国内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模式 | 第21-26页 |
2.4.1 以拍拍贷为代表的无抵押无担保模式 | 第22-24页 |
2.4.2 以宜信模式为代表的无抵押有担保模式 | 第24-25页 |
2.4.3 以青岛模式为代表的有抵押有担保模式 | 第25页 |
2.4.4 以齐放模式为代表的助学平台模式 | 第25-26页 |
2.5 国内外P2P网络借贷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6-30页 |
3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分析 | 第30-33页 |
3.1 法律风险 | 第30-31页 |
3.1.1 网络行业身份缺失 | 第30页 |
3.1.2 网站监管缺失 | 第30页 |
3.1.3 缺乏基本信用评级标准和信用评级的综合体系 | 第30-31页 |
3.1.4 缺乏抵押物 | 第31页 |
3.2 操作风险 | 第31-32页 |
3.2.1 用户使用造成的风险 | 第31页 |
3.2.2 个人信息保护隐患风险 | 第31-32页 |
3.2.3 非法集资和高利贷嫌疑 | 第32页 |
3.3 平台风险 | 第32-33页 |
3.3.1 借贷网站注册起点低,操作模式不一 | 第32页 |
3.3.2 网站技术存在漏洞,容易遭受恶意攻击 | 第32-33页 |
4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 | 第33-38页 |
4.1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模式分析 | 第33-34页 |
4.1.1 本金垫付和风险提示 | 第33页 |
4.1.2 强制出借人分散资金 | 第33页 |
4.1.3 提供担保 | 第33页 |
4.1.4 信用审查 | 第33-34页 |
4.2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第34-38页 |
4.2.1 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4-36页 |
4.2.2 客户特征及贷款特征维度体系指标 | 第36-37页 |
4.2.3 借贷机构特征评估指标 | 第37-38页 |
5 P2P网络借贷平台案例分析—以“人人贷”为例 | 第38-50页 |
5.2 | 第38-40页 |
5.2.2 人人贷的理财产品 | 第38-40页 |
5.3 人人贷费率 | 第40页 |
5.3.1 理财费用 | 第40页 |
5.3.2 贷款费用 | 第40页 |
5.3.3 充值提现费用 | 第40页 |
5.4 人人贷风险管理保障制度 | 第40-43页 |
5.4.1 交易安全保障 | 第40-41页 |
5.4.2 风险备用金账户保障 | 第41-43页 |
5.5 人人贷2012年度报告分析 | 第43-50页 |
5.5.1 成交额分析 | 第43-44页 |
5.5.2 成交笔数分析 | 第44页 |
5.5.3 人人贷2012年贷款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47页 |
5.5.4 逾期率分析 | 第47页 |
5.5.5 风险准备金走势分析 | 第47-50页 |
6 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50-53页 |
6.1 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 | 第50页 |
6.2 建立风险监测防控指标体系 | 第50-51页 |
6.3 改进资金管理政策 | 第51页 |
6.4 强化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自我约束能力 | 第51-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