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薯四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农药筛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参薯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用途 | 第9页 |
1.2 参薯的主要病害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炭疽病 | 第9-10页 |
1.2.2 叶斑病 | 第10-11页 |
1.2.3 枯萎病 | 第11-12页 |
1.2.4 褐斑病 | 第12页 |
1.2.5 斑枯病 | 第12页 |
1.2.6 斑纹病 | 第12-13页 |
1.2.7 根结线虫病 | 第13页 |
1.3 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 | 第13-14页 |
1.4 植物真菌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1.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16-17页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材料 | 第18页 |
2.1.1 实验植物材料 | 第18页 |
2.1.2 培养基 | 第18页 |
2.2 用具、仪器与试剂 | 第18-19页 |
2.3 溶剂配置 | 第1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2.4.1 病害 | 第19-20页 |
2.4.2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4.3 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 | 第20-21页 |
2.4.4 病原菌的回接验证 | 第21-22页 |
2.4.5 病原菌DNA提取 | 第22页 |
2.4.6 DNA样品的检测 | 第22-23页 |
2.4.6.1 DNA样品完整性的检测 | 第22-23页 |
2.4.6.2 DNA样品浓度的检测 | 第23页 |
2.4.7 rDNA-ITS扩增 | 第23-24页 |
2.4.8 测序分析 | 第24页 |
2.4.9 药物筛选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3.1 参薯主要几种病害调查状况 | 第25-27页 |
3.2 病害描述及病原菌的分离与形态鉴定 | 第27-32页 |
3.2.1 炭疽病 | 第27页 |
3.2.2 枯萎病 | 第27-28页 |
3.2.3 黑斑病 | 第28-29页 |
3.2.4 斑枯病 | 第29页 |
3.2.5 病原菌分离及形态观察 | 第29-32页 |
3.2.5.1 参薯炭疽病菌株A13 | 第29-30页 |
3.2.5.2 参薯枯萎病菌株A11 | 第30页 |
3.2.5.3 参薯斑枯病菌株A12 | 第30-31页 |
3.2.5.4 参薯黑斑病菌株A14 | 第31-32页 |
3.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与回接验证 | 第32-34页 |
3.3.1 菌株A13回接结果 | 第32页 |
3.3.2 菌株A11回接验证 | 第32页 |
3.3.3 菌株A12回接验证 | 第32-33页 |
3.3.4 菌株A14回接验证 | 第33-34页 |
3.4 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3.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4-35页 |
3.4.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5页 |
3.5 ITS区段的PCR扩增 | 第35页 |
3.6 各菌株ITS测序结果 | 第35-37页 |
3.7 菌株及其相近系列的同源性比较、鉴定结果 | 第37-42页 |
3.7.1 菌株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 | 第37-39页 |
3.7.2 基于ITS序列的分析 | 第39-42页 |
3.8 农药筛选 | 第42-45页 |
4. 结果讨论 | 第45-49页 |
4.1 田间病害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4.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46-47页 |
4.3 病原菌的回接验证 | 第47页 |
4.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47页 |
4.5 D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4.6 ITS序列分析 | 第48页 |
4.7 农药筛选 | 第48-49页 |
5. 实验结论 | 第49页 |
6. 本论文创新点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