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 第12-14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界定 | 第14-17页 |
1.2.1 山地 | 第14页 |
1.2.2 小城镇 | 第14-15页 |
1.2.3 公共空间 | 第15页 |
1.2.4 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 | 第15-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学术意义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现实意义 | 第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0页 |
1.4.1 国外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简述 | 第18-19页 |
1.4.2 国内小城镇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 第20-21页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2 理论解析: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论 | 第24-42页 |
2.1 活力概念及相关活力理论 | 第24-26页 |
2.1.1 活力概念 | 第24页 |
2.1.2 有关活力的城市设计理论 | 第24-26页 |
2.2 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组成及要素分析 | 第26-29页 |
2.2.1 社会活力 | 第27页 |
2.2.2 文化活力 | 第27-29页 |
2.2.3 经济活力 | 第29页 |
2.2.4 生态活力 | 第29页 |
2.3 公共空间活力的特征 | 第29-31页 |
2.3.1 活力的交混性 | 第29-30页 |
2.3.2 活力的关联性 | 第30-31页 |
2.4 西南地区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分析 | 第31-40页 |
2.4.1 城镇整体发展策略的影响 | 第32-35页 |
2.4.2 公共空间物质环境要素 | 第35-38页 |
2.4.3 城镇空间文化景观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4 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2页 |
3 分析评价: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结构性解析与评价 | 第42-64页 |
3.1 公共空间活力单元及其活力影响机制 | 第42-50页 |
3.1.1 公共空间活力单元 | 第42-44页 |
3.1.2 公共空间活力单元的分类与层级 | 第44-47页 |
3.1.3 公共空间活力单元的活力影响机制 | 第47-50页 |
3.2 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的活力评价 | 第50-53页 |
3.2.1 微观层面——对活力单元的评价 | 第50-52页 |
3.2.2 宏观层面——对活力单元空间结构的评价 | 第52-53页 |
3.3 实例分析:潼南双江镇活力现状解析 | 第53-62页 |
3.3.1 活力要素和活力单元梳理 | 第54-59页 |
3.3.2 活力单元解析 | 第59-60页 |
3.3.3 活力单元空间结构解析 | 第60-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4 营造策略: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 第64-100页 |
4.1 公共空间的活力促进原则 | 第64-66页 |
4.1.1 活力交混原则 | 第64-65页 |
4.1.2 活力关联与平衡原则 | 第65-66页 |
4.1.3 活力可持续原则 | 第66页 |
4.2 系统构建——活力结构骨架的整体性构建策略 | 第66-72页 |
4.2.1 城镇活力发展定位与活力单元资源分析 | 第67-69页 |
4.2.2 活力单元核心的选择 | 第69-70页 |
4.2.3 活力骨架的构建 | 第70-72页 |
4.3 脉络疏通——活力结构骨架与公共空间系统的耦合 | 第72-76页 |
4.3.1 以活力结构骨架为参照的公共空间系统构建 | 第72-73页 |
4.3.2 步行网络的形成和区域可达性的疏导 | 第73-74页 |
4.3.3 空间类型的丰富和人均空间量的控制 | 第74-75页 |
4.3.4 公共空间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对接和叠合 | 第75-76页 |
4.4 活力关联——公共空间活力核心单元触媒策略 | 第76-84页 |
4.4.1 滨水空间开发 | 第76-78页 |
4.4.2 公共广场的布局与设计 | 第78-80页 |
4.4.3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80-81页 |
4.4.4 新旧结合、城镇风貌统一 | 第81-83页 |
4.4.5 完善商业功能配置、升级商业空间形态 | 第83-84页 |
4.4.6 城镇绿地生态公园建设 | 第84页 |
4.5 山地小城镇活力营造策略——以潼南双江镇为例 | 第84-98页 |
4.5.1 双江镇基本概况及建设目标 | 第84-85页 |
4.5.2 活力单元核心选择及活力结构骨架拓展 | 第85-90页 |
4.5.3 活力框架与公共空间系统的耦合 | 第90-91页 |
4.5.4 活力核心单元触媒——滨水空间开发 | 第91-94页 |
4.5.5 活力核心单元触媒——公共节点空间梳理与布局 | 第94-95页 |
4.5.6 活力核心单元触媒——古镇风貌协调区风貌整治 | 第95-98页 |
4.6 小结 | 第98-100页 |
5 结语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