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编剧创作技巧—“人物弧光”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溯源“人物弧光” | 第10-18页 |
| (一)戏剧史上人物性格的演进 | 第10-13页 |
| 1.古希腊时期 | 第10-11页 |
| 2.文艺复兴时期 | 第11-12页 |
| 3.17——18世纪 | 第12页 |
| 4.19——20世纪 | 第12-13页 |
| 5.当代 | 第13页 |
| (二)“人物弧光”在文学中的闪现 | 第13-16页 |
| 1.“情节为主,性格为辅”的时代 | 第13-14页 |
| 2.典型人物的出现 | 第14-15页 |
| 3.成长小说 | 第15-16页 |
| 4.圆形人物 | 第16页 |
| (三)电影与“人物弧光” | 第16-18页 |
| 二、“人物弧光”的内涵 | 第18-22页 |
| (一)“人物弧光”的含义 | 第18页 |
| (二)“人物弧光”的特点 | 第18-21页 |
| 1.隐蔽性 | 第18-19页 |
| 2.动态性 | 第19-20页 |
| 2.1 改变(change) | 第19-20页 |
| 2.2 发展(development) | 第20页 |
| 2.3 成长(growth) | 第20页 |
| 3.对抗性 | 第20-21页 |
| 4.渐进性 | 第21页 |
| (三)“人物弧光”的本质 | 第21-22页 |
| 三、“人物弧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 第22-26页 |
| (一)剧作的需要 | 第22-23页 |
| (二)观众的需要 | 第23-24页 |
| (三)现实的需要 | 第24页 |
| (四)编剧能力与水平的检验 | 第24-26页 |
| 四、“人物弧光”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6-28页 |
| (一)国内理论研究少 | 第26页 |
| (二)国产电影的正反启示 | 第26-27页 |
| (三)一切为了实践 | 第27-28页 |
| 五、“人物弧光”的创作方法 | 第28-35页 |
| (一)电影关于“人物弧光”的表现手法 | 第28页 |
| (二)“人物弧光”的电影适用类型 | 第28-29页 |
| (三)“人物弧光”与人物设置 | 第29页 |
| 1.人物要有缺憾 | 第29页 |
| 2.有“弧光”的人物应具备意志力 | 第29页 |
| 3.为人物设置背景故事 | 第29页 |
| (四)“人物弧光”与冲突 | 第29-30页 |
| (五)“人物弧光”与动作 | 第30页 |
| (六)“人物弧光”与结构共生 | 第30-35页 |
| 1.在开端给予“人物塑造” | 第31页 |
| 2.激励事件 | 第31页 |
| 3.设埋伏、做铺垫 | 第31-32页 |
| 4.在发展中不断向人物施加压力 | 第32-34页 |
| 5.高潮和结局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后记 | 第38-39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