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纤维素生物质的特点和价值 | 第9页 |
1.2 纤维素类生物质的处理 | 第9-12页 |
1.2.1 纤维素类生物质的酸水解 | 第10页 |
1.2.2 纤维素类生物质的酶水解 | 第10页 |
1.2.3 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热化学转化 | 第10-12页 |
1.3 纤维素热解液转化乙醇 | 第12-15页 |
1.3.1 内醚糖水解为葡萄糖再转化为乙醇 | 第13-14页 |
1.3.2 内醚糖为碳源转化乙醇 | 第14-15页 |
1.4 内醚糖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1 内醚糖的微生物利用 | 第15页 |
1.4.2 内醚糖作为生物促进剂 | 第15页 |
1.4.3 内醚糖作为环境指示剂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转化内醚糖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17-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8页 |
2.2.1 同化微生物的筛选 | 第20-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红冬孢酵母菌同化内醚糖产类胡萝卜素 | 第29-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1 菌株与培养基 | 第29页 |
3.1.2 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1.3 微生物的培养及对内醚糖的转化 | 第29-30页 |
3.1.4 内醚糖的HPLC检测 | 第30页 |
3.1.5 转化液中内醚糖含量测定 | 第30页 |
3.1.6 转化液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30页 |
3.2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碳源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3.2 不同氮源对内醚糖转化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不同氮源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无机盐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3.5 不同装液量的比较 | 第33-34页 |
3.3.6 接种量对转化的影响 | 第34页 |
3.3.7 温度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3.3.8 起始pH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9 最优条件下类胡萝卜素生成曲线图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纤维素热解液及内醚糖对粟酒裂殖酵母的作用 | 第37-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1 菌种原料与培养基 | 第37页 |
4.1.2 检测方法 | 第37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4.2.1 纤维素热解液加量对粟酒裂殖酵母菌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 纤维素热解液对粟酒裂殖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3 内醚糖对粟酒裂殖酵母菌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4 实验前后的内醚糖含量的检测 | 第42页 |
4.2.5 内醚糖对粟酒裂殖酵母菌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6 内醚糖对粟酒裂殖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紫色光合细菌对热解液的利用 | 第46-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5.2 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5.3.1 光合细菌的生长曲线 | 第47-48页 |
5.3.2 光合细菌对纤维素热解液的利用 | 第48-49页 |
5.3.3 纤维素热解液的脱毒 | 第49-54页 |
5.3.4 光合细菌对脱毒热解液的利用 | 第54-55页 |
5.3.5 光合细菌对活性碳+Ca(OH)_2脱毒后热解液的利用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红冬孢酵母菌产L-苯丙氨酸解氨酶 | 第57-6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6.1.1 材料 | 第58页 |
6.1.2 方法 | 第58-5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6.2.1 添加L-苯丙氨酸诱导产酶动力曲线 | 第59-60页 |
6.2.2 L-苯丙氨酸浓度对诱导产酶的影响 | 第60页 |
6.2.3 不同碳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6.2.4 不同氮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61页 |
6.2.5 葡萄糖浓度对菌量及酶活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6.2.6 酶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62-63页 |
6.2.7 最适pH及其酸碱稳定性 | 第63-64页 |
6.2.8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6.2.9 利用苯丙氨酸解氨酶产苯丙氨酸 | 第6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专利和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