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中国南方风尘红土物源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 BP神经网络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 第13-18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 2.1 研究区范围 | 第18-19页 |
| 2.2 地质、地貌特征 | 第19-20页 |
| 2.3 气候、水文特征 | 第20-21页 |
| 2.4 植被、土壤特征 | 第21-22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6页 |
| 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3.2.1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23-25页 |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4 浙江红土的可能物源区 | 第26-35页 |
| 4.1 北方黄土及下蜀黄土 | 第26-29页 |
| 4.2 长江河漫滩沉积 | 第29-30页 |
| 4.3 老红砂沉积 | 第30-33页 |
| 4.4 花岗岩风化壳 | 第33-35页 |
| 5 BP神经网络识别 | 第35-61页 |
| 5.1 南方红土物源指标的地球化学分析 | 第35-36页 |
| 5.2 浙江红土及其可能物源区部分典型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2页 |
| 5.3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 第42-61页 |
| 5.3.1 建立CJ-XG-QF物源区的BP神经网络 | 第43-51页 |
| 5.3.2 建立CJ-XG-DS物源区的BP神经网络 | 第51-56页 |
| 5.3.3 建立CJ-XG-RA物源区的BP神经网络 | 第56-6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