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侵占罪犯罪对象之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认定 | 第11-29页 |
| 一、代为保管的依据 | 第11-13页 |
| (一) 委托关系 | 第11页 |
| (二) 借用关系 | 第11页 |
| (三) 租赁关系 | 第11-12页 |
| (四) 担保关系 | 第12页 |
| (五) 保管、仓储关系 | 第12页 |
| (六) 基于无恶意的过错而产生的占有事实 | 第12-13页 |
| 二、代为保管的内涵 | 第13-15页 |
| 三、对“他人”的理解 | 第15-17页 |
| (一) 应然性角度 | 第15页 |
| (二) 实然性角度 | 第15-16页 |
| (三) “他人”是否应当包括近亲属 | 第16-17页 |
| 四、财物的具体范围探讨 | 第17-29页 |
| (一) 公共财物 | 第17页 |
| (二) 不动产 | 第17-19页 |
| (三) 种类物 | 第19-20页 |
| (四) 无形物 | 第20-22页 |
| (五) 知识产品 | 第22-23页 |
| (六) 财产性利益 | 第23页 |
| (七) 不法原因委托物 | 第23-25页 |
| (八) 违禁品 | 第25-27页 |
| (九) 犯罪所得 | 第27页 |
| (十) 封缄物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侵占罪犯罪对象之遗忘物与埋藏物的认定 | 第29-32页 |
| 一、遗忘物的内涵 | 第29-30页 |
| 二、埋藏物的内涵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侵占罪犯罪对象之实证分析 | 第32-35页 |
| 一、具体案情 | 第32页 |
| 二、案件争议的焦点 | 第32-33页 |
| 三、对案件进行评析 | 第33-35页 |
| (一) 本案的何某不构成侵占罪 | 第33-34页 |
| (二) 本案中被盗的笔记本电脑不属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