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潘玉良交游考与艺术经历 | 第14-42页 |
第一节 潘玉良与陈独秀、刘海粟、张大千交游考 | 第14-27页 |
第二节 潘玉良艺术经历 | 第27-42页 |
第二章 潘玉良绘画的题材 | 第42-88页 |
第一节 自画像 | 第42-56页 |
一、自我的危机 | 第43-48页 |
二、自我的拯救 | 第48-53页 |
三、忧郁的表现情节 | 第53-56页 |
第二节 女人体 | 第56-83页 |
一、颠覆“文明”的人体画 | 第57-61页 |
二、潘玉人体画的“观看之道” | 第61-69页 |
三、潘玉良人体画的题材 | 第69-83页 |
第三节 静物 | 第83-88页 |
一、油画静物 | 第83-86页 |
二、彩墨画静物 | 第86-88页 |
第三章 潘玉良绘画的语言 | 第88-123页 |
第一节 线条 | 第88-102页 |
一、油画作品中的线条 | 第89-94页 |
二、彩墨画作品中的线条 | 第94-97页 |
三、素描与版画作品中的线条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笔触 | 第102-109页 |
一、油画笔触 | 第102-107页 |
二、彩墨画笔触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色彩 | 第109-118页 |
一、色彩表现的冷暖与空间 | 第110-112页 |
二、色彩表现的平面与装饰 | 第112-117页 |
三、色彩表现的体积感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签名与钤印 | 第118-123页 |
一、签名 | 第118-120页 |
二、钤印 | 第120-123页 |
第四章 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演变 | 第123-141页 |
第一节 古典写实造型的继承与印象派色彩的显露 | 第124-129页 |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吸纳 | 第129-136页 |
第三节 “合中西于一冶”的熔炼 | 第136-141页 |
第五章 潘玉良绘画艺术的启示 | 第141-152页 |
第一节 潘玉良与民国女性绘画群体 | 第142-145页 |
一、继承传统的“新闺秀”女画家 | 第144页 |
二、“历史失落”的女油画家 | 第144-145页 |
三、投身革命的女画家 | 第145页 |
第二节 潘玉良绘画中“东方情调”的启示与文化的积极演化 | 第145-150页 |
一、“东方情调”的启示 | 第146-148页 |
二、“东方情调”与文化的积极演化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潘玉良执着追求和艺术创新精神 | 第150-152页 |
结语 | 第152-158页 |
一、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语境与潘玉良女性绘画的处境 | 第152-154页 |
二、潘玉良时代女性的身份和人生经历是其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 第154-156页 |
三、潘玉良性别身份的游移和矛盾挣扎的抗衡形成了独特的女性意识 | 第156-158页 |
附录 | 第158-181页 |
索引:本文刊图索引 | 第181-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3页 |
后记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