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OsHAP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13页 |
1 前言 | 第13-26页 |
1.1 HAP基因家族概述 | 第14-15页 |
1.2 HAP家族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HAP基因参与胚胎发育途径 | 第15页 |
1.2.2 HAP基因参与非生物胁迫途径 | 第15-16页 |
1.2.3 HAP基因参与光周期开花途径 | 第16-18页 |
1.3 水稻开花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光周期和成花素的提出 | 第18页 |
1.3.2 Hd1(heading date 1)基因和Ehd1(Early heading datel)基因 | 第18-19页 |
1.3.3 长日照条件下水稻开花特异调控因子 | 第19-20页 |
1.3.4 短日照条件下水稻开花特异调控因子 | 第20页 |
1.3.5 构成型开花因子 | 第20-22页 |
1.4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1.4.1 基因功能减弱或丧失 | 第22-24页 |
1.4.2 基因功能增强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6-36页 |
2.1 水稻种质资源和转化材料 | 第26页 |
2.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 | 第26页 |
2.3 菌株和载体构建 | 第26-31页 |
2.3.1 实验所用各种菌株和载体 | 第26-27页 |
2.3.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页 |
2.3.3 抑制载体的构建 | 第27-29页 |
2.3.4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第29-31页 |
2.3.5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31页 |
2.4 遗传转化方法 | 第31页 |
2.5 DNA抽提 | 第31-32页 |
2.6 RNA的提取,RT-PCR和Realtime PCR | 第32-33页 |
2.7 转基因拷贝数检测 | 第33页 |
2.8 酵母双杂实验验证蛋白互作 | 第33页 |
2.9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验证蛋白体内互作 | 第33页 |
2.10 数据库搜索 | 第33-34页 |
2.11 HAP家族基因扩增模式分析 | 第34页 |
2.12 HAP家族基因核酸多样性分析和关联分析 | 第34-35页 |
2.12.1 核酸多样性分析 | 第34页 |
2.12.2 关联分析 | 第34-35页 |
2.13 HAP复制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 | 第35-3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6-59页 |
3.1 水稻HAP家族基因成员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 水稻HAP家族基因成员的结构分析 | 第37页 |
3.3 水稻HAP家族基因成员的扩增模式 | 第37-40页 |
3.4 水稻HAP家族基因成员的表达模式 | 第40-44页 |
3.5 水稻HAP家族基因成员的核酸多样性和进化分析 | 第44-51页 |
3.6 水稻HAP家族基因成员与开花的关联分析 | 第51页 |
3.7 9个水稻HAP家族基因的突变体表型鉴定 | 第51-52页 |
3.8 18个水稻HAP家族基因开花功能验证 | 第52-56页 |
3.9 水稻HAP家族蛋白与Ghd8/Os HAP3H互作 | 第56页 |
3.10 Os HAP5A及Os HAP5B与Hd1的互作 | 第56-59页 |
4 讨论 | 第59-64页 |
4.1 包括Ghd8/Os HAP3H,至少4个HAP基因控制水稻开花 | 第59-60页 |
4.2 通过遗传转化确定关联分析中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 | 第60页 |
4.3 超表达手段增强了大家族基因中基因成员的功能验证 | 第60-61页 |
4.4 HAP基因家族基因的功能分化 | 第61-62页 |
4.5 HAP家族基因的自然选择 | 第62页 |
4.6 HAP家族蛋白与Ghd8的蛋白互作 | 第62-64页 |
第二章 粒形基因GL3.2 的图位克隆 | 第64-81页 |
1 前言 | 第64-72页 |
1.1 重要的水稻粒长基因 | 第64-69页 |
1.2 水稻重要的粒宽基因 | 第69-70页 |
1.3 调控水稻粒长粒宽基因的分子机制 | 第70-71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1-7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2-75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7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72-75页 |
2.2.1 种植方法和性状考察 | 第72页 |
2.2.2 性状考察 | 第72-73页 |
2.2.3 DNA抽提、RNA抽提、RT-PCR和Realtime PCR | 第73页 |
2.2.4 基因型鉴定 | 第73页 |
2.2.5 比较测序分析候选基因差异 | 第73页 |
2.2.6 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 第73-74页 |
2.2.7 遗传转化候选基因GL3.2 | 第74-7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3.1 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75页 |
3.2 分离群体表型分析 | 第75-76页 |
3.3 候选基因预测,遗传转化验证及比较测序验证 | 第76-77页 |
3.4 GL3.2 在自然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关联分析 | 第77-79页 |
4 讨论 | 第79-81页 |
4.1 GL3.2 两等位基因型的比较 | 第79页 |
4.2 GL3.2 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4页 |
附录Ⅰ | 第94-100页 |
附录Ⅱ | 第100-101页 |
附录Ⅲ | 第101-103页 |
附录Ⅳ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