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污染现状 | 第10-12页 |
1.1.2 车用技术革新与排放法规加严给颗粒物控制带来挑战 | 第12页 |
1.1.3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研究手段拓展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 第13-20页 |
1.2.1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2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研究 | 第16-17页 |
1.2.3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粒径分布测量研究 | 第17-18页 |
1.2.4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有效密度研究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2章 实验方案与测试仪器 | 第23-33页 |
2.1 测试车辆与油品信息 | 第23-24页 |
2.2 测试工况与实验条件设置 | 第24-26页 |
2.3 测试系统与设备 | 第26-31页 |
2.3.1 颗粒物数浓度与粒径分布测量系统与仪器 | 第26-30页 |
2.3.1.1 稀释系统与仪器 | 第26-28页 |
2.3.1.2 颗粒物数浓度与粒径分布测量仪器 | 第28-30页 |
2.3.2 颗粒物有效密度测量系统与仪器 | 第30-31页 |
2.4 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计算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 | 第33-51页 |
3.1 轻型车颗粒物排放特性 | 第33-38页 |
3.1.1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 | 第33-35页 |
3.1.2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35-36页 |
3.1.3 轻型车颗粒物瞬态排放特征 | 第36-38页 |
3.2 冷启动对轻型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第38-45页 |
3.2.1 冷启动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 | 第39-41页 |
3.2.2 冷启动下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41-42页 |
3.2.3 冷启动下颗粒物瞬态排放特征 | 第42-45页 |
3.3 不同工况下轻型车颗粒物排放特征 | 第45-48页 |
3.3.1 WLTC循环工况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 | 第46-47页 |
3.3.2 WTLC循环工况下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47-48页 |
3.4 不同油品下轻型车颗粒物排放水平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影响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测量的因素 | 第51-64页 |
4.1 稀释比对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测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4.1.1 稀释比对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 稀释比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与其他研究对比 | 第53-54页 |
4.2 稀释方式对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测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1 稀释方式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2 与其他研究对比 | 第55-56页 |
4.3 测量技术对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测量的影响 | 第56-60页 |
4.3.1 不同测量技术下颗粒物数浓度测量差异 | 第56-58页 |
4.3.2 不同测量技术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差异 | 第58-60页 |
4.4 仪器测量下限设定对测量的影响 | 第60-63页 |
4.4.1 不同测量下限CPC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对比 | 第60-62页 |
4.4.2 23nm以下颗粒物排放特征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有效密度特征 | 第64-74页 |
5.1 实验概述与颗粒物有效密度计算 | 第64-67页 |
5.1.1 实验概述 | 第64-66页 |
5.1.2 颗粒物有效密度计算 | 第66页 |
5.1.3 有效密度数据修正 | 第66-67页 |
5.2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有效密度分布特征 | 第67-71页 |
5.2.1 轻型柴油车有效密度分布 | 第67-69页 |
5.2.2 轻型汽油车有效密度分布 | 第69-71页 |
5.2.3 VPR系统后有效密度变化 | 第71页 |
5.3 轻型车排放颗粒物分型维数 | 第71-72页 |
5.4 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5.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