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轻质材料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气泡混合轻质土物理及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气泡混合轻质土承载性能及换填厚度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水泥基粉土气泡混合轻质土物理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4-46页 |
2.1 材料配合比设计 | 第24-28页 |
2.1.1 原料土的基本性质 | 第24-25页 |
2.1.2 固化材料 | 第25页 |
2.1.3 发泡剂 | 第25-26页 |
2.1.4 配合比设计 | 第26-28页 |
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 第28-30页 |
2.3 水泥基粉土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基本物理及力学性能试验 | 第30-34页 |
2.3.1 湿密度 | 第30页 |
2.3.2 吸水率 | 第30-31页 |
2.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1页 |
2.3.4 饱水抗压强度 | 第31-32页 |
2.3.5 弯拉强度 | 第32页 |
2.3.6 (静)弹性模量 | 第32-33页 |
2.3.7 CBR特性 | 第33-34页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44页 |
2.4.1 吸水率 | 第34-35页 |
2.4.2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5-38页 |
2.4.3 饱水抗压强度 | 第38-41页 |
2.4.4 弯拉强度 | 第41-42页 |
2.4.5 (静)弹性模量 | 第42-43页 |
2.4.6 CBR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轻质土条形基础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第46-72页 |
3.1 模型试验原理及目的 | 第46-48页 |
3.1.1 试验原理 | 第46-47页 |
3.1.2 试验目的 | 第47-48页 |
3.2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 第48-58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48页 |
3.2.2 相似理论原理 | 第48-49页 |
3.2.3 模型箱的与设计加工 | 第49-50页 |
3.2.4 模型边界条件与尺寸效应 | 第50页 |
3.2.5 轻质土试件的制备及工况设计 | 第50-51页 |
3.2.6 填料的选择及参数的设定 | 第51-53页 |
3.2.7 试验加载 | 第53-54页 |
3.2.8 监测设备 | 第54-57页 |
3.2.9 试验步骤 | 第57-58页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5页 |
3.3.1 试验验证 | 第58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3.3.3 容许拉应力 | 第64-65页 |
3.4 破坏荷载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 第65-71页 |
3.4.1 模型验证 | 第65-67页 |
3.4.2 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67-71页 |
3.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水泥基粉土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基应用层位研究 | 第72-82页 |
4.1 FLAG3D原理及特点 | 第72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72-73页 |
4.3 模型参数选择 | 第73-74页 |
4.4 模拟方案及工况设计 | 第74页 |
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4-80页 |
4.5.1 路床区 | 第74-77页 |
4.5.2 路堤区 | 第77页 |
4.5.3 适用层位分析 | 第77-80页 |
4.6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