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2.1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动态 | 第12-20页 |
1.2.2 景观格局分析及其与土壤侵蚀过程关系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1.2.3 红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 第24-4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9页 |
2.1.1 流域地质地貌 | 第24-25页 |
2.1.2 流域水文 | 第25-26页 |
2.1.3 流域气候 | 第26-27页 |
2.1.4 流域土壤 | 第27-28页 |
2.1.5 流域植被 | 第28-29页 |
2.1.6 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 第29页 |
2.2 资料收集及野外调查 | 第29-33页 |
2.2.1 降雨数据 | 第29-30页 |
2.2.2 土壤数据 | 第30页 |
2.2.3 DEM数据 | 第30-32页 |
2.2.4 土地利用数据 | 第32页 |
2.2.5 遥感数据 | 第32-33页 |
2.2.6 其他数据 | 第3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2.3.1 CSLE模型 | 第34页 |
2.3.2 景观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 第34页 |
2.3.3 相关分析法 | 第34-35页 |
2.3.4 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 | 第35页 |
2.3.5 影像融合的计算 | 第35-37页 |
2.3.6 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土壤侵蚀因子的提取与计算 | 第40-57页 |
3.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第40-43页 |
3.1.1 数据缺失审核指标与方法 | 第40-41页 |
3.1.2 降雨侵蚀力的计算 | 第41-43页 |
3.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43-50页 |
3.2.1 土壤属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3页 |
3.2.2 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 | 第43-44页 |
3.2.3 K值的修订 | 第44-50页 |
3.3 地形因子(LS) | 第50-52页 |
3.4 作物覆盖与管理因子(B) | 第52-54页 |
3.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E) | 第54-55页 |
3.6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因子(T)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红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异 | 第57-66页 |
4.1 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 | 第57页 |
4.2 土壤侵蚀时空分异 | 第57-66页 |
4.2.1 土壤侵蚀时空格局总体特征 | 第57-59页 |
4.2.2 不同海拔上土壤侵蚀特征 | 第59-60页 |
4.2.3 不同坡度上土壤侵蚀特征 | 第60-62页 |
4.2.4 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土壤侵蚀特征 | 第62-63页 |
4.2.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 | 第63-66页 |
第五章 土壤侵蚀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 | 第66-74页 |
5.1 红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 第66-68页 |
5.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68-74页 |
5.2.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 第68页 |
5.2.2 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相关性分析 | 第68-71页 |
5.2.3 冗余分析(RDA) | 第71-7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4-80页 |
6.1 讨论 | 第74-78页 |
6.1.1 旱地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74-76页 |
6.1.2 草地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76-77页 |
6.1.3 林地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77-78页 |
6.2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