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融入文化规划的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保护性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缘起第13-15页
        1.1.1 我国传统村落面临消失困境第13页
        1.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背景第13-14页
        1.1.3 传统村落的价值与保护关键第14页
        1.1.4 现有保护发展规划的不足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5-18页
        1.2.1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3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3 研究总述第18-21页
        1.3.1 概念界定第18-20页
        1.3.2 研究范围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1-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22-24页
第2章 文化规划视角的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研究第24-40页
    2.1 传统村落保护历程与基本研究第24-31页
        2.1.1 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第24页
        2.1.2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历程与基本研究第24-26页
        2.1.3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历程第26-31页
    2.2 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研究第31-34页
        2.2.1 交往空间基础研究第31-33页
        2.2.2 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研究第33-34页
    2.3 文化规划研究第34-39页
        2.3.1 文化规划基础研究第34-36页
        2.3.2 我国文化规划发展情况第36-37页
        2.3.3 文化规划融入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研究的可行性第37-38页
        2.3.4 文化规划融入物质空间规划的条件第38-39页
        2.3.5 文化规划融入交往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步骤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基于文化规划解读川西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第40-56页
    3.1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简况第40-42页
        3.1.1 保护概述第40-41页
        3.1.2 研究内容第41-42页
    3.2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研究现状第42页
    3.3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的影响因素第42-46页
        3.3.1 地域自然与农耕生活因素第42-43页
        3.3.2 政治因素第43-44页
        3.3.3 经济因素第44页
        3.3.4 社会与历史、文化因素第44-46页
    3.4 基于文化规划解析交往空间的途径第46-52页
        3.4.1 基于文化资源整合解读交往空间物质特征第46-49页
        3.4.2 基于交往行为的交往空间解析第49-52页
    3.5 交往空间特征及交往行为分析第52-55页
        3.5.1 交往空间特征总结第52-54页
        3.5.2 交往行为分析第54-55页
    3.6 小结:交往空间现状问题第55-56页
第4章 文化需求分析与交往空间设计反馈第56-77页
    4.1 文化需求分析方式第56页
    4.2 文化主体对空间的需求分析第56-62页
        4.2.1 新建空间设施完善与文化对接需求第56页
        4.2.2 历史型交往空间功能更新需求第56-57页
        4.2.3 (较)活跃空间的设施优化需求第57页
        4.2.4 结合文化资源发展经济的需求第57-58页
        4.2.5 空间使用者的空间属性偏好第58-62页
    4.3 空间对文化的适应程度分析第62-75页
        4.3.1 定量分析要素的选取第62-63页
        4.3.2 典型空间的选取第63页
        4.3.3 ArcGIS:区位分析与可视性分析第63-70页
        4.3.4 Depthmap:可达性分析第70-72页
        4.3.5 定量分析结果的处理第72-75页
    4.4 村落特色的空间需求分析第75-76页
        4.4.1 社会设计:基于村落特色的产业培育第75页
        4.4.2 交往空间的产业支撑作用第75-76页
    4.5 需求分析耦合第76页
    4.6 小结:基于需求分析的空间设计初步反馈第76-77页
第5章 融入文化规划的川西传统村落交往空间保护性设计方法第77-90页
    5.1 文化规划与既有规划的对接第77-78页
        5.1.1 既有规划的不足第77页
        5.1.2 规划对接第77-78页
    5.2 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分析第78-81页
        5.2.1 文化载体的调查与分类第78-79页
        5.2.2 文化空间使用主体调查第79-80页
        5.2.3 文化对空间的需求分析第80-81页
    5.3 交往空间保护列入保护发展规划第81-82页
        5.3.1 交往空间系统规划第81-82页
        5.3.2 结合文化资源划定独立保护区第82页
    5.4 交往空间优化设计导则第82-85页
        5.4.1 新建不活跃空间的再设计第83-84页
        5.4.2 历史型交往空间的修复、重建第84-85页
        5.4.3 (较)活跃空间的优化第85页
    5.5 交往空间的产业支撑设计第85-88页
        5.5.1 社会设计: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第85-86页
        5.5.2 交往空间的产业推广设计第86-88页
    5.6 实施与修正第88-90页
        5.6.1 实施建议第88页
        5.6.2 实施后评估与修正第88-90页
第6章 实证:雅安市富民村交往空间保护性设计第90-127页
    6.1 背景第90-91页
        6.1.1 富民村概述第90页
        6.1.2 编规划第90页
        6.1.3 实证基础第90-91页
    6.2 前期准备:现状调查第91-98页
        6.2.1 网络展示平台的解读第91页
        6.2.2 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第91-94页
        6.2.3 空间使用主体调查第94-98页
    6.3 文化对空间的需求分析评估第98-109页
        6.3.1 文化需求分类第98页
        6.3.2 定量分析及结论第98-108页
            6.3.2.1 区位分析第98-101页
            6.3.2.2 可视性分析第101-108页
        6.3.3 文化对空间的需求分析耦合第108-109页
    6.4 设计反馈:交往空间系统规划第109-111页
        6.4.1 调研成果第109页
        6.4.2 交往空间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图第109-111页
        6.4.3 空间优化设计导则第111页
        6.4.4 结合文化资源划定独立保护区第111页
    6.5 设计反馈:交往空间优化设计导则第111-125页
        6.5.1 交往空间活力再生第111-113页
        6.5.2 不活跃空间的优化第113-117页
        6.5.3 历史型交往空间的修复、重建第117-120页
        6.5.4 较活跃空间的优化第120-123页
        6.5.5 活跃空间的优化第123-125页
    6.6 交往空间的产业支撑设计第125页
    6.7 规划实施建议第125-126页
        6.7.1 文化自主第125页
        6.7.2 行为引导第125页
        6.7.3 民俗活动策划第125-126页
        6.7.4 产业推广第126页
    6.8 监督反馈第126-127页
结论与不足第127-130页
    (―) 结论第127-128页
    (二) 不足第128-129页
    (三) 展望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附录第139-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MC结构的三相—单相变换器及其控制研究
下一篇:中韩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