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 第10-11页 |
1.2.2 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2.2 影响因子选取及数据预处理 | 第17-20页 |
2.2.1 影响因子的选取 | 第17页 |
2.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17-20页 |
2.3 效益性指标的选取及数据预处理 | 第20-22页 |
2.3.1 经济效益指标 | 第20页 |
2.3.2 生态效益指标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影响因子的多尺度分析 | 第22-33页 |
3.1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格局的特征尺度识别方法 | 第22-24页 |
3.1.1 样带选择 | 第22-23页 |
3.1.2 小波尺度方差法 | 第23-24页 |
3.2 特征尺度识别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3 水土保持措施布局主要影响因子的多尺度分析 | 第26-33页 |
3.3.1 主要思路 | 第26-27页 |
3.3.2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 第33-54页 |
4.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33-35页 |
4.1.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 第33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4.1.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34-35页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5-37页 |
4.2.1 专家打分法 | 第36页 |
4.2.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6-37页 |
4.3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4.3.1 单项指标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4.3.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4.4 长汀县生态自然修复区治理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 第39-43页 |
4.4.1 封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页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 | 第39-40页 |
4.4.3 封禁措施的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 | 第40-41页 |
4.4.4 封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41-43页 |
4.5 人工辅助治理区治理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 第43-54页 |
4.5.1 人工辅助治理区治理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4页 |
4.5.2 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 | 第44-45页 |
4.5.3 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 | 第45-48页 |
4.5.4 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48-54页 |
第五章 遗传算法在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第54-76页 |
5.1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的分析思路 | 第54-55页 |
5.2 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概述 | 第55-61页 |
5.2.1 基本概念 | 第55-56页 |
5.2.2 NSGA-Ⅱ算法主要组成部分 | 第56-61页 |
5.3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 | 第61-63页 |
5.3.1 多目标优化的数学表达 | 第61-62页 |
5.3.2 染色体编码 | 第62页 |
5.3.3 水土保持措施多目标综合优化配置模型 | 第62-63页 |
5.4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的算法实现 | 第63-68页 |
5.4.1 优化配置模型计算流程 | 第64-65页 |
5.4.2 遗传算子的选择 | 第65-66页 |
5.4.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5.5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结果及分析 | 第68-76页 |
5.5.1 多目标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法 | 第69-70页 |
5.5.2 最佳优化配置方案的选取 | 第70-73页 |
5.5.3 优化配置结果对比分析 | 第73-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