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超临界CO2处理木薯淀粉及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合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超临界CO_2技术第13-17页
        1.1.1 超临界流体技术简介第13-14页
        1.1.2 超临界CO_2流体性质第14-15页
        1.1.3 超临界CO_2流体的应用第15-17页
    1.2 变性淀粉及其分类第17-18页
    1.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第18-22页
        1.3.1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简介第18-19页
        1.3.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生产工艺及存在问题第19-21页
        1.3.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应用第21-22页
    1.4 超临界CO_2对淀粉处理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3-25页
        1.5.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超临界CO_2处理对木薯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25-3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5-26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5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5-26页
    2.3 超临界CO_2处理木薯淀粉第26页
    2.4 性质测定第26-29页
        2.4.1 布拉班德黏度测定第26-27页
        2.4.2 膨胀度测定第27-28页
        2.4.3 透明度测定第28页
        2.4.4 凝沉性测定第28页
        2.4.5 冻融稳定性测定第28页
        2.4.6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28-29页
    2.5 结构表征第29页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29页
        2.5.2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第29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29-38页
        2.6.1 布拉班德黏度第29-30页
        2.6.2 膨胀度第30-31页
        2.6.3 透明度第31-32页
        2.6.4 凝沉性第32-33页
        2.6.5 冻融稳定性第33-34页
        2.6.6 SEM分析第34-35页
        2.6.7 XRD分析第35-38页
    2.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超临界CO_2介质中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第39-53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9-40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39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39-40页
    3.3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3.1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第40页
        3.3.2 取代度及反应效率的测定第40-41页
        3.3.3 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实验设计第41-42页
        3.3.4 结构表征第42页
    3.4 结果及分析第42-51页
        3.4.1 工艺参数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第42-48页
        3.4.2 FTIR分析第48-49页
        3.4.3 ~1H NMR分析第49-50页
        3.4.4 XRD分析第50-51页
        3.4.5 SEM分析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及其高价盐作为微胶囊壁材的应用研究第53-63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4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4页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4页
    4.3 实验方法第54-56页
        4.3.1 淀粉基辛烯基琥珀酸高价盐的制备第54页
        4.3.2 微胶囊制备第54-55页
        4.3.3 离子交换效果的测定第55页
        4.3.4 乳化性能测定第55-56页
        4.3.5 微胶囊化效率的测定第56页
        4.3.6 微胶囊表面形貌测定第56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56-62页
        4.4.1 离子交换率第56-57页
        4.4.2 乳化性能第57-60页
        4.4.3 不同壁材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第60-61页
        4.4.4 微胶囊化表面形貌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硫化铅固载四(五氟苯基)金属卟啉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2-(4-氨基苯基)-5-氨基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其高性能聚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