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0章 绪论 | 第10-17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0.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0.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0.3.1 国外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0.3.2 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0.4.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0.4.2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6 论文研究框架图 | 第16-17页 |
第1章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1.1 经济增长的内涵 | 第17-18页 |
1.1.2 产业结构变动的内涵 | 第18页 |
1.2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1.2.1 次高增长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1.2.2 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19页 |
1.2.3 增长极理论 | 第19-21页 |
第2章 辽宁省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2.1 辽宁省经济增长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2.2 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2.2.1 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情况 | 第23-25页 |
2.2.2 辽宁省三次产业贡献率 | 第25-26页 |
2.2.3 辽宁省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 第26-28页 |
第3章 辽宁省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3.1 辽宁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 | 第28-30页 |
3.1.1 科研投入不足 | 第28-29页 |
3.1.2 产业结构的创新变革缓慢 | 第29-30页 |
3.2 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滞后 | 第30-32页 |
3.3 辽宁省对第二产业发展过度依赖 | 第32-33页 |
3.4 辽宁省第一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 | 第33-35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5-49页 |
4.1 经济增长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6-38页 |
4.3 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4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第39-42页 |
4.5 协整检验 | 第42页 |
4.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4.7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8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5-47页 |
4.9 方差分析 | 第47页 |
4.10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第5章 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 第49-55页 |
5.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 第49-50页 |
5.1.1 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 | 第49-50页 |
5.1.2 创新引进人才的举措 | 第50页 |
5.1.3 提高三次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第50页 |
5.1.4 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 第50页 |
5.2 创新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 第50-52页 |
5.2.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51页 |
5.2.2 建立现代化服务业区域性先导地区 | 第51页 |
5.2.3 引导针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 | 第51页 |
5.2.4 扩大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队伍 | 第51-52页 |
5.3 鼓励技术创新激发第二产业发展活力 | 第52-53页 |
5.3.1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创新融合为路径加快第二产业转型升级 | 第52页 |
5.3.2 创新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 第52-53页 |
5.3.3 整合产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53页 |
5.4 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第一产业发展质量 | 第53-55页 |
5.4.1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 | 第53页 |
5.4.2 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 第53-54页 |
5.4.3 倡导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