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原油的组成 | 第10-11页 |
1.2 原油的污染及危害 | 第11-13页 |
1.2.1 原油的污染 | 第11页 |
1.2.2 原油对环境的危害 | 第11-13页 |
1.3 生物修复法在原油污染中的作用 | 第13-17页 |
1.3.1 原油降解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1.3.2 降解原油的微生物种类 | 第14-16页 |
1.3.3 微生物对原油的生物降解途径 | 第16-17页 |
1.4 冷环境中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4.1 温度 | 第17-18页 |
1.4.2 pH值 | 第18页 |
1.4.3 氧含量 | 第18页 |
1.4.4 营养物质 | 第18-19页 |
1.4.5 表面活性剂 | 第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青藏高原土壤中原油降解细菌的研究 | 第21-51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1 试剂与培养基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2-23页 |
2.2.2 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及保存 | 第23-24页 |
2.2.3 原油降解菌的 16S r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及纯化 | 第24页 |
2.2.4 原油降解菌的序列测定 | 第24页 |
2.2.5 原油降解菌的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4-25页 |
2.2.6 原油降解菌的降解活性检测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2.3.1 原油降解菌的表型特征 | 第25-31页 |
2.3.2 基于 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类鉴定结果 | 第31-43页 |
2.3.3 原油降解菌优势菌群的分布 | 第43-46页 |
2.3.4 青藏高原原油降解菌多样性的比较 | 第46-47页 |
2.3.5 原油降解菌的降解活性检测 | 第47-48页 |
2.4 讨论 | 第48-51页 |
2.4.1 原油降解菌的多样性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2.4.2 原油降解菌的降解活性检测 | 第49-51页 |
3 菌株对原油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51-6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3.1.1 材料 | 第51页 |
3.1.2 培养基 | 第51页 |
3.1.3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2.1 原油降解率及生长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3.2.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第52页 |
3.2.3 GC-MS法测定菌株对原油组分的降解效果 | 第52页 |
3.2.4 菌株降解原油最佳培养条件的测定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3.3.1 菌株原油降解率及其生长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3.3.2 两株优势菌的形态及分子生态学特征 | 第54-56页 |
3.3.3 两株优势菌的原油降解效果 | 第56-57页 |
3.3.4 两株优势菌对原油降解条件的研究 | 第57-64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