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大陆架划界的国际法规定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大陆架的概念 | 第13-18页 |
一、地理上的大陆架 | 第13-14页 |
二、大陆架的法律概念 | 第14-18页 |
第二节 大陆架划界原则的国际公约的规定 | 第18-22页 |
一、1958年《大陆架公约》 | 第18-20页 |
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划界原则的规定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研究 | 第22-36页 |
第一节 自然延伸原则——大陆架划界的重要依据 | 第22-24页 |
一、自然延伸原则是划界的基础 | 第22-23页 |
二、自然延伸原则在划界实践中的适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公平原则是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 | 第24-28页 |
一、公平原则的含义 | 第24-25页 |
二、公平原则的地位 | 第25-26页 |
三、公平原则作为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的确立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大陆架划界的规则 | 第28-32页 |
一、等距离(中间线)规则的规定 | 第28-30页 |
二、特殊情况规则的适用 | 第30-31页 |
三、比例检验规则的确立 | 第31-32页 |
四、协商原则与选择和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 第32页 |
第四节 大陆架划界原则和规则的相互关系 | 第32-36页 |
一、自然延伸原则是公平原则适用的客观标准 | 第32-33页 |
二、等距离(中间线)及特殊情况规则是实现公平原则的一种具体方法 | 第33-34页 |
三、成比例原则是公平原则的检测方法 | 第34页 |
四、协商不能违背公平原则的精神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大陆架划界的国际实践分析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大陆架划界原则的国际法实践 | 第36-39页 |
一、1958年之前的国家实践 | 第36页 |
二、1958年至1969年间的国家实践 | 第36-37页 |
三、1969年至1982年间的国家实践 | 第37-38页 |
四、1982年海洋法公约以后的国家实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划界实践 | 第39-44页 |
一、200海里外大陆架的概念 | 第39-40页 |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权利的规定 | 第40-41页 |
三、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国际实践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大陆架划界国际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借鉴 | 第44-64页 |
第一节 大陆架划界国际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44-50页 |
一、自然延伸原则是在大陆架划界原则中有被消弱的趋势 | 第44-45页 |
二、等距离(中间线)及特殊情况规则在大陆架划界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加强 | 第45-46页 |
三、用单一线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新趋势 | 第46-47页 |
四、争端当事方对大陆架资源的共同开发 | 第47-48页 |
五、200外大陆架划界问题的升温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大陆架划界原则和规则发展趋势的新思考 | 第50-56页 |
一、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划界不可动摇的基础 | 第50-51页 |
二、公平原则不受划界方法变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三、等距离(中间线)及特殊情况规则仅是大陆架划界方法之一 | 第52-53页 |
四、比例检验规则不受多样划界方法的减损 | 第53-54页 |
五、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以不适用单一界限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国际大陆架划界制度对中国大陆架划界制度的借鉴 | 第56-64页 |
一、中国的大陆架划界制度 | 第56-57页 |
二、国际大陆架划界原则对我国大陆架划界争端解决的借鉴作用 | 第57-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