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价值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2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8页
    (二)研究综述第8-11页
        1.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第8-9页
        2.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第9-11页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价值第11-12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主体和主体间性的阐释第12-18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期对主体的阐释第12-14页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最初关注第12-13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主体的规定第13-14页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主体间性的阐释第14-18页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思想的萌芽第14-15页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思想的深入发展第15-18页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第18-24页
    (一)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第18-20页
        1.关于“intersubjectivity”的中文翻译第18-19页
        2.主体间性的一般概念第19-20页
        3.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第20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理论的具体内涵第20-24页
        1.实践是主体间性产生的根源第21-23页
        2.主体间性融合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第23-24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的特征第24-30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的历史性第24-26页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历时性”第24-25页
        2.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的时代差异性第25-26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的现实性第26-27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的唯物辩证性第27-30页
        1.主体间性是主客关系和主主关系的辩证统一,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辩证统一第27-28页
        2.主体间的差异性和平等性第28-30页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价值第30-34页
    (一)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第30-31页
        1.深化和促进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第30页
        2.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第30-31页
    (二)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现实价值第31-34页
        1.有利于人类转变思维方式,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第31-32页
        2.有助于优化社会结构,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第32-34页
五、结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0页
    (一)著作第35-36页
    (二)文章第36-38页
    (三)学位论文第38-40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梁启超的进化史观及意义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视阈下虚假新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