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开发商虚假买卖套贷行为的表现及其纠纷 | 第13-22页 |
2.1 开发商主导型套贷行为的概述 | 第13-17页 |
2.1.1 套贷行为的产生及其原因 | 第13-14页 |
2.1.2 套贷行为的特点 | 第14-15页 |
2.1.3 套贷行为的风险分析 | 第15-17页 |
2.2 套贷行为引发的纠纷类型及司法处理 | 第17-22页 |
2.2.1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 | 第17-19页 |
2.2.2 贷款合同纠纷 | 第19-21页 |
2.2.3 其他相关纠纷 | 第21-22页 |
3 套贷行为中商品房买卖合同效力问题分析 | 第22-36页 |
3.1 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 第22-27页 |
3.1.1 意思自治与合同成立 | 第22页 |
3.1.2 通谋虚伪意思表示 | 第22-24页 |
3.1.3 合同效力的推理模式 | 第24-27页 |
3.2 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认定的依据 | 第27-36页 |
3.2.1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 第27-28页 |
3.2.2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 | 第28-29页 |
3.2.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 第29-30页 |
3.2.4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 第30-31页 |
3.2.5 法律依据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 第31-33页 |
3.2.6 小结 | 第33-36页 |
4 套贷行为中贷款行为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36-45页 |
4.1 贷款合同与商品房买卖合同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4.1.1 主从合同说 | 第36-37页 |
4.1.2 独立合同说 | 第37页 |
4.1.3 合同联立说 | 第37-38页 |
4.2 合同相对性原则下借款合同的效力 | 第38-41页 |
4.2.1 借款合同有效说 | 第38页 |
4.2.2 借款合同可变更、可撤销说 | 第38-39页 |
4.2.3 借款合同无效说 | 第39-41页 |
4.3 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释在借款合同效力认定上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1 贷款合同与买卖合同存在经济上的一体性 | 第41-42页 |
4.3.2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 第42-43页 |
4.4 借款合同与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的关系 | 第43页 |
4.5 小结 | 第43-45页 |
5 套贷行为无效的处理以及对相关裁判的反思 | 第45-50页 |
5.1 套贷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与责任承担 | 第45-47页 |
5.1.1 合同无效后果的一般理论 | 第45-46页 |
5.1.2 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的处理后果与责任承担 | 第46页 |
5.1.3 贷款合同的无效处理后果与责任承担 | 第46-47页 |
5.2 套贷行为相关裁判的反思 | 第47-50页 |
5.2.1 合同无效后的责任分配不清 | 第47-48页 |
5.2.2 买卖合同与贷款合同分别审理导致判决书的执行力不足 | 第48页 |
5.2.3 对套贷行为的审判建议 | 第48-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