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认知论文

对模拟创伤闪回的认知干预--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再检验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前言第12-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37页
    2.1 闪回及其特点第15-16页
    2.2 有关闪回的一些心理学解释第16-25页
        2.2.1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观点第16-17页
        2.2.2 认知行为取向的观点第17-24页
        2.2.3 小结第24-25页
    2.3 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DRT)简介第25-29页
        2.3.1 最初的DRT第26-27页
        2.3.2 修正后的DRT第27-29页
        2.3.3 基于DRT的认知干预假设第29页
    2.4 检验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DRT)的有关研究及主要研究争议第29-37页
        2.4.1 探讨语境表征(C-rep)和感觉表征(S-rep)不同作用的研究第30-31页
        2.4.2 反证语境表征(C-rep)和感觉表征(S-rep)不同作用的干预研究第31-34页
        2.4.3 主要的研究争议第34-37页
3 问题提出第37-48页
    3.1 问题提出第37-46页
        3.1.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37-41页
        3.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第41-43页
        3.1.3 研究设计第43-46页
    3.2 研究意义第46-48页
        3.2.1 理论意义第46-47页
        3.2.2 实践意义第47-48页
4 研究一: 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加工及其影响第48-72页
    4.1 研究目的第48-49页
    4.2 研究方法第49-56页
        4.2.1 被试第49页
        4.2.2 研究工具第49-55页
        4.2.3 研究流程第55-56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6-72页
        4.3.1 对想法与感受问卷一中文修订版(TFQ-CR)的因子分析第56-58页
        4.3.2 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与作用第58-66页
        4.3.3 讨论第66-72页
5 研究二: 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干预第72-93页
    5.1 研究目的第72-73页
    5.2 研究方法第73-78页
        5.2.1 被试第73页
        5.2.2 研究工具第73-74页
        5.2.3 实验任务第74-77页
        5.2.4 研究流程第77-78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8-93页
        5.3.1 被试组间匹配及实验操控检验第78-82页
        5.3.2 实验处理效果检验第82-87页
        5.3.3 竞争性认知任务干预作用机制检验第87-89页
        5.3.4 讨论第89-93页
6 研究三: 模拟创伤后1小时的触发干预第93-111页
    6.1 研究目的第93页
    6.2 研究方法第93-96页
        6.2.1 被试第93页
        6.2.2 研究工具第93-94页
        6.2.3 实验任务第94页
        6.2.4 研究流程第94-96页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6-111页
        6.3.1 被试组间匹配及实验操控检验第96-99页
        6.3.2 实验处理效果检验第99-104页
        6.3.3 触发干预效果与事发干预效果的比较第104-105页
        6.3.4 讨论第105-111页
7 综合讨论第111-117页
8 结论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6页
附录第126-1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techné概念及其现代技术伦理意义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