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第16-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36页 |
2.1 钒钛磁铁矿概述 | 第20-25页 |
2.1.1 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及分布 | 第20页 |
2.1.2 钒钛磁铁矿资源利用现状 | 第20-25页 |
2.2 金属化还原-分选新工艺 | 第25-27页 |
2.2.1 金属化还原-分选新工艺原理 | 第25-26页 |
2.2.2 金属化还原-分选新工艺在特色资源中的利用 | 第26-27页 |
2.3 湿法提钛工艺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2.3.1 钛渣的分解 | 第27-29页 |
2.3.2 钛的分离提纯 | 第29-31页 |
2.4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31-36页 |
2.4.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第31-32页 |
2.4.2 生命周期评价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第3章 钒钛磁铁矿金属化还原-磁选分离实验研究 | 第36-58页 |
3.1 实验原料及基础特性 | 第36-39页 |
3.1.1 基本物化特性 | 第36-37页 |
3.1.2 工艺矿物学特性 | 第37-39页 |
3.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3.2.1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3.2.2 实验方案 | 第40-41页 |
3.2.3 工艺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3.3 钒钛磁铁矿金属化还原-分选实验研究 | 第42-56页 |
3.3.1 磁场强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3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47-51页 |
3.3.4 配碳比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5 煤粉粒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钒钛磁铁矿碳热还原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 第58-72页 |
4.1 钒钛磁铁矿碳热还原热力学 | 第58-61页 |
4.1.1 铁氧化物的还原 | 第58-59页 |
4.1.2 钛铁氧化物的还原 | 第59-60页 |
4.1.3 钒铁氧化物的还原 | 第60-61页 |
4.2 钒钛磁铁矿碳热还原相变历程 | 第61-63页 |
4.3 挥发分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钒钛磁铁矿碳热还原过程动力学 | 第64-70页 |
4.4.1 实验原料 | 第64页 |
4.4.2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64-65页 |
4.4.3 碳热还原反应过程分析 | 第65-66页 |
4.4.4 反应机理函数的推导 | 第66-69页 |
4.4.5 反应活化能的推导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选分产物电热熔分实验研究 | 第72-86页 |
5.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72-73页 |
5.1.1 实验原料 | 第72-73页 |
5.1.2 实验设备 | 第7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5.2.1 实验步骤 | 第73-74页 |
5.2.2 实验方案 | 第74页 |
5.2.3 工艺评价指标 | 第74-75页 |
5.3 选分产物电热熔分实验研究 | 第75-82页 |
5.3.1 活性炭配比的影响 | 第75-77页 |
5.3.2 熔分时间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3 熔分温度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4 碱度的影响 | 第80-82页 |
5.4 钒钛磁铁矿金属化还原-分选实验综合指标分析 | 第82-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选分尾矿湿法提钛实验研究 | 第86-104页 |
6.1 实验方案 | 第86-87页 |
6.2 选分尾矿的酸解浸出实验研究 | 第87-98页 |
6.2.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87-88页 |
6.2.2 酸解浸出机理及过程物相变化 | 第88-91页 |
6.2.3 浸出条件对选分尾矿钛浸出率的影响 | 第91-94页 |
6.2.4 酸解浸出动力学 | 第94-98页 |
6.3 浸出钛液水解富集实验研究 | 第98-103页 |
6.3.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98-99页 |
6.3.2 浸出钛液水解实验结果 | 第99-102页 |
6.3.3 产品的焙烧及表征 | 第102-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钒钛磁铁矿金属化还原-分选新工艺生命周期评价 | 第104-130页 |
7.1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04-109页 |
7.1.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第104-106页 |
7.1.2 基于GaBi 6.0软件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 第106-107页 |
7.1.3 环境负荷权重的确定 | 第107-109页 |
7.1.4 敏感性分析 | 第109页 |
7.2 钒钛磁铁矿金属化还原-分选新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 第109-122页 |
7.2.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 第109-111页 |
7.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111-114页 |
7.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第114-119页 |
7.2.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 第119-122页 |
7.3 金属化还原-分选新工艺与传统高炉工艺环境影响对比 | 第122-128页 |
7.3.1 工艺对比 | 第122-124页 |
7.3.2 高炉-转炉工艺生命周期评价 | 第124-127页 |
7.3.3 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127-12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4-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