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能源危机和微藻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1.2. 产油微藻的采收 | 第10-11页 |
1.2.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面修饰 | 第11-15页 |
1.2.1.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11-13页 |
1.2.2. 磁性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 第13-15页 |
1.3. 磁性纳米材料在微藻采收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1.1. 藻种培养 | 第19页 |
2.1.2. 藻细胞干重测定 | 第19-20页 |
2.1.3. 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0页 |
2.1.4. 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0-21页 |
2.1.5. 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对产油藻的磁性采收 | 第21-22页 |
2.1.6. 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 第22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2.1. 采收效能评价 | 第22-23页 |
2.2.2.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23页 |
2.2.3. DLVO作用力分析 | 第23-25页 |
3. 氨基酸修饰磁性纳米材料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及机理分析 | 第25-36页 |
3.1. 不同方法合成Fe_3O_4纳米颗粒对产油藻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25-29页 |
3.1.1. 不同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5页 |
3.1.2. 不同方法合成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25-26页 |
3.1.3. 不同方法合成Fe_3O_4纳米颗粒对产油藻采收效能分析 | 第26-28页 |
3.1.4. pH对Fe_3O_4纳米颗粒采收产油藻的影响及机制 | 第28-29页 |
3.2. Fe_3O_4@AA磁性纳米材料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及机理分析 | 第29-31页 |
3.2.1. Fe_3O_4@AA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9页 |
3.2.2. Fe_3O_4@AA磁性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9-30页 |
3.2.3. Fe_3O_4@AA磁性纳米材料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及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3.3. 不同修饰方法对Fe_3O_4@AA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1. 不同方法修饰Fe_3O_4@AA的制备 | 第32页 |
3.3.2. 不同方法修饰Fe_3O_4@AA的表征 | 第32-33页 |
3.3.3. 不同方法修饰Fe_3O_4@AA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及机理分析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富氨基树枝状高分子修饰磁性纳米材料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及机理分析 | 第36-55页 |
4.1. Fe_3O_4@PAMAM的制备 | 第36-37页 |
4.2. Fe_3O_4@PAMAM的表征 | 第37-45页 |
4.2.1. 形貌和粒径分析 | 第37-40页 |
4.2.2. 组成和性质变化分析 | 第40-45页 |
4.3. Fe_3O_4@PAMAM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分析 | 第45-50页 |
4.3.1.磁性分离时间对Fe_3O_4@PAMAM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PAMAM分子包覆厚度对Fe_3O_4@PAMAM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pH值对Fe_3O_4@PAMAM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4. Fe_3O_4@PAMAM对产油藻的吸附热力学 | 第49-50页 |
4.4. Fe_3O_4@PAMAM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 第50-51页 |
4.5. Fe_3O_4@PAMAM对产油藻的采收机理分析 | 第51-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长链多聚精氨酸修饰多孔Fe_3O_4微球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及机理分析 | 第55-71页 |
5.1. 多孔Fe_3O_4微球的制备和形貌分析 | 第55-57页 |
5.1.1. 多孔Fe_3O_4微球的制备与形貌调控 | 第55页 |
5.1.2. 多孔Fe_3O_4微球的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5.1.3. 多孔L Fe_3O_4微球的孔隙分析 | 第56-57页 |
5.2. 长链多聚精氨酸的表面修饰 | 第57-58页 |
5.3. p-Fe_3O_4@PA的表征 | 第58-64页 |
5.3.1. 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5.3.2. 组成和性质变化分析 | 第59-64页 |
5.4. p-Fe_3O_4@PA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分析 | 第64-68页 |
5.4.1. 多孔Fe_3O_4微球对产油藻的采收效能分析 | 第64页 |
5.4.2. 磁性分离时间对p-Fe_3O_4@PA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3. 多聚精氨酸分子量对p-Fe_3O_4@PA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4. pH值对p-Fe_3O_4@PA采收效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 p-Fe_3O_4@PA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 第68-69页 |
5.6. p-Fe_3O_4@PA对产油藻的采收机理分析 | 第69-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