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天津近郊区乡村景观现状调查 | 第18-23页 |
2.1 近郊区的概述 | 第18-19页 |
2.2 天津近郊区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 乡村景观的概述 | 第20页 |
2.4 乡村调研方法 | 第20-21页 |
2.4.1 文献整理法 | 第20-21页 |
2.4.2 实地走访法 | 第21页 |
2.4.3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2.4.4 比较分析法 | 第21页 |
2.5 研究范围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天津近郊区乡村景观文化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乡村景观文化形态特征 | 第23-26页 |
3.1.1 景观文化种类较多,组合较好 | 第23-24页 |
3.1.2 地形资源丰富,凸显地域文化 | 第24页 |
3.1.3 交通位置优越,地理文化背景悠久 | 第24-25页 |
3.1.4 历史遗留古迹丰富,景观文化源远流长 | 第25-26页 |
3.2 乡村景观文化存在的现状问题与反思 | 第26-28页 |
3.2.1 存在的现状问题 | 第26-28页 |
3.2.2 反思 | 第28页 |
3.3 乡村景观文化发展的未来定位 | 第28-31页 |
3.3.1 立足城乡和谐发展,形成城市缓冲地带 | 第28-29页 |
3.3.2 建设布局因地制宜,延续乡村景观文化 | 第29页 |
3.3.3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创意文化产业 | 第29-30页 |
3.3.4 整治文化生活环境,增设公共文化设施 | 第30页 |
3.3.5 建设集中布局模式,优化景观空间组合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天津近郊区乡村景观文化延续 | 第31-41页 |
4.1 乡村景观文化的基本属性 | 第31-32页 |
4.1.1 历史景观和传统习俗的地域性 | 第31页 |
4.1.2 区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 第31页 |
4.1.3 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文化性 | 第31-32页 |
4.1.4 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的承继性 | 第32页 |
4.2 天津近郊区乡村景观文化 | 第32-39页 |
4.2.1 突显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文化模式 | 第32-33页 |
4.2.2 传承地域文化的人文民情景观模式 | 第33-35页 |
4.2.3 展现休闲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第35-38页 |
4.2.4 开发多元化的创意型景观文化模式 | 第38-39页 |
4.3 天津近郊区村庄的文化类型分布情况 | 第39-41页 |
4.3.1 农艺博览型探奇主题乡村 | 第39页 |
4.3.2 科技视界型寻趣主题乡村 | 第39-40页 |
4.3.3 文化串联型创新主题乡村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天津近郊区乡村景观文化延续策略的研究 | 第41-59页 |
5.1 做好与中心城区和远郊区景观文化衔接功能 | 第41-45页 |
5.1.1 构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结合的城郊型文化景观 | 第41-43页 |
5.1.2 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城郊型文化景观 | 第43-44页 |
5.1.3 构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城郊型文化景观 | 第44-45页 |
5.2 乡土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延续与创新 | 第45-47页 |
5.2.1 延续“老街旧巷”中的景观文化 | 第46-47页 |
5.2.2 创新“示范镇”中的景观文化 | 第47页 |
5.3 创建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乡村景观文化氛围 | 第47-52页 |
5.3.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第48-50页 |
5.3.2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创建工作 | 第50-51页 |
5.3.3 加强生态文化村建设工作 | 第51-52页 |
5.4 凸显地域及历史文化,营造符合乡村特点的景观环境 | 第52-54页 |
5.4.1 树立独具特色乡村意象,传达精神文化 | 第52-53页 |
5.4.2 促进乡村景观风格统一,确立景观格局 | 第53-54页 |
5.5 发挥政府、民间组织与村民的作用 | 第54-57页 |
5.5.1 配合政府开展工作,推进发展基层建设力 | 第54-55页 |
5.5.2 加强民间组织力量,提供乡村文化支持力 | 第55页 |
5.5.3 鼓励村民保护文化,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 | 第55-57页 |
5.6 完善乡村景观文化的延续机制 | 第57-59页 |
5.6.1 建立科学长效的保护管理制度 | 第57-58页 |
5.6.2 探索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机制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点 | 第60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6.3.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