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作品中的两重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陆机的生平、思想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8-9页 |
二、关于陆机的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三、选题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陆机作品中的两重性 | 第13-40页 |
第一节 “诗言志”与“诗缘情” | 第13-19页 |
一、“诗言志”与“诗缘情”辨 | 第13-16页 |
二、魏晋时期“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嬗变 | 第16-19页 |
第二节 “诗言志”与“诗缘情”在陆机作品中的表现 | 第19-32页 |
一、抒发政治抱负的“言志”之作 | 第19-22页 |
二、融入审美表现的“缘情”之作 | 第22-28页 |
三、拟诗与应制诗的创作 | 第28-32页 |
第三节 慷慨沉郁与华艳绮靡的创作风格 | 第32-40页 |
一、慷慨沉郁的创作风格 | 第33-36页 |
二、华艳绮靡的创作风格 | 第36-40页 |
第二章 陆机作品两重性成因探究 | 第40-56页 |
第一节 吴地文化对陆机的熏陶 | 第40-44页 |
一、吴地学术传统对陆机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二、家族文化对陆机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三、吴地文学风尚对陆机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洛中文坛对陆机的影响 | 第44-53页 |
一、洛中社会风气对陆机的影响 | 第45-48页 |
二、洛中学术文化氛围的影响 | 第48-51页 |
三、入洛后身份与境遇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陆机对建安文风的接受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关于陆机作品评价的几个问题 | 第56-66页 |
第一节 历史上对陆机评价的变迁 | 第56-60页 |
一、宋前对陆机的赞美 | 第56-58页 |
二、宋以后对陆机的批评 | 第58-59页 |
三、对陆机评价的整体把握 | 第59-60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对陆机的批评 | 第60-63页 |
一、二十世纪初对陆机的推崇 | 第60-61页 |
二、二十世纪中期对陆机的批评 | 第61-62页 |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对陆机的批评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对陆机评价的再认识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