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与各国贸易关系论文

中欧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导论第12-18页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0.1.1 研究的目的第12-13页
        0.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13-14页
    0.2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0.2.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4页
        0.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0.3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6页
    0.4 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0.4.1 创新之处第16页
        0.4.2 不足之处第16-18页
1 理论基础第18-27页
    1.1 产业内贸易理论第18-22页
        1.1.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第18-19页
        1.1.2 产业内贸易理论第19-22页
    1.2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指数第22-24页
        1.2.1 巴拉萨(Balassa)指数第22-23页
        1.2.2 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第23-24页
        1.2.3 Bruelhart指数第24页
    1.3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第24-27页
        1.3.1 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第24-25页
        1.3.2 地理距离第25页
        1.3.3 外国直接投资第25页
        1.3.4 人均收入水平第25-26页
        1.3.5 产业发展程度第26页
        1.3.6 贸易开放程度第26-27页
2 我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第27-42页
    2.1 高技术产品的界定第27-28页
        2.1.1 高技术产品的界定第27-28页
        2.1.2 中国对于高技术产品的界定第28页
    2.2 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状况第28-34页
    2.3 中欧间高技术产品贸易状况第34-42页
        2.3.1 中国与欧盟总体贸易情况第34-36页
        2.3.2 中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第36-39页
        2.3.3 中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第39-42页
3 中欧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第42-51页
    3.1 按国别分类的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第42-45页
        3.1.1 GL指数分析第42-44页
        3.1.2 Bruelhart指数分析第44-45页
    3.2 按行业分类的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第45-48页
        3.2.1 GL指数分析第45-46页
        3.2.2 Bruelhart指数分析第46-48页
    3.3 中国欧盟总体的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第48-51页
        3.3.1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GL指数第48-49页
        3.3.2 中欧总体GL指数第49-50页
        3.3.3 中欧总体Bruelhart指数分析第50-51页
4 中欧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51-56页
    4.1 变量的选取第51-53页
    4.2 模型的建立第53页
    4.3 实证分析第53-56页
5 总结和对策建议第56-61页
    5.1 总结第56-57页
    5.2 存在的问题第57页
    5.3 对策建议第57-61页
        5.3.1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优化贸易结构第57-58页
        5.3.2 积极引进外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58-59页
        5.3.3 增加产品差异性,创造竞争优势第59页
        5.3.4 提升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与世界的差距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效率的分析
下一篇: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