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人格权商品化概述 | 第11-17页 |
1.1 人格权 | 第11-12页 |
1.1.1 人格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2 人格权的特点 | 第12页 |
1.2 商品化 | 第12-14页 |
1.2.1 商品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商品化的法律内涵 | 第13-14页 |
1.3 人格权商品化 | 第14-17页 |
1.3.1 人格权商品化概念 | 第14页 |
1.3.2 人格权商品化的范围 | 第14页 |
1.3.3 人格权商品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1.3.4 人格权商品化的特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意义 | 第17-20页 |
2.1 费玉清诉华纳百川公司一案 | 第17-18页 |
2.2 姚明诉云鹤大鲨鱼公司一案 | 第18-19页 |
2.3 人格权商品化的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外人格权商品化的典型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4页 |
3.1 美国的公开权模式 | 第20-22页 |
3.1.1 公开权权利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1页 |
3.1.2 公开权模式的内容 | 第21-22页 |
3.1.3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与公开权模式 | 第22页 |
3.2 德国的统一权利模式 | 第22-24页 |
3.2.1 统一权利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 第22-23页 |
3.2.2 统一权利模式的内容 | 第23页 |
3.2.3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与统一权利模式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4.1 人格权商品化理论上的滞后 | 第24-25页 |
4.1.1 否认人格标识的财产利益 | 第24-25页 |
4.1.2 缺少对新的人格标识的承认与保护 | 第25页 |
4.2 人格权商品化实践上的不足 | 第25-27页 |
4.2.1 现存法律对人格权保护不全面 | 第25-26页 |
4.2.2 缺少对财产利益有效的救济方式 | 第26-2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法律保护的构想 | 第27-31页 |
5.1 完善人格权商品化法律规定 | 第27-29页 |
5.1.1 增加承认和保护人格标识财产利益的规定 | 第27-28页 |
5.1.2 扩大人格权的主体范围 | 第28页 |
5.1.3 增加人格权的客体 | 第28-29页 |
5.2 承认部分人格标识的可转让性、可继承性 | 第29-30页 |
5.2.1 承认部分人格标识的可转让性 | 第29页 |
5.2.2 承认部分人格标识的可继承性 | 第29-30页 |
5.3 增加财产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以及确定赔偿标准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后记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