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融合机制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发展 | 第9-10页 |
1.1.2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1.2.2 智慧城市的理论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9-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智慧城市和城市群融合理论研究 | 第23-31页 |
2.1 智慧城市理论 | 第23-27页 |
2.1.1 智慧城市要素支撑 | 第23-24页 |
2.1.2 智慧城市理论架构 | 第24页 |
2.1.3 基于仿生学的智慧城市理论 | 第24-26页 |
2.1.4 后现代空间哲学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理论 | 第26-27页 |
2.2 城市群融合理论 | 第27-31页 |
2.2.1 《易经》视角的节点理论 | 第27-29页 |
2.2.2 墨兵道法儒视角的节点诠释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城市群智慧水平评价 | 第31-45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5页 |
3.1.1 二级指标理论联接 | 第31-32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5页 |
3.2 熵权TOPSIS法模型实证 | 第35-42页 |
3.2.1 模型简介及计算过程 | 第35-38页 |
3.2.2 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3 基于SPSS的聚类分析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基于智慧城市的京津冀城市群融合机制 | 第45-59页 |
4.1 政府之间的融合 | 第47-49页 |
4.2 企业之间的融合 | 第49-51页 |
4.3 基于人的城市个体之间的融合 | 第51-59页 |
4.3.1 智慧交通 | 第51-52页 |
4.3.2 智慧医疗 | 第52-53页 |
4.3.3 智慧教育 | 第53-55页 |
4.3.4 智慧旅游 | 第55-56页 |
4.3.5 智慧农业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5.2 主要建议 | 第59-60页 |
5.3 研究的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