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目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辩证分析法 | 第12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三、实证与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四、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公务员权利救济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公务员权利分析 | 第14-19页 |
一、公务员的含义、范围 | 第14-17页 |
二、公务员权利的内涵、类型 | 第17-19页 |
三、当代公务员权利立法的特点 | 第19页 |
第二节 公务员权利救济概述 | 第19-22页 |
一、权利救济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公务员权利救济界说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公务员权利救济相关理论评析 | 第22-29页 |
第一节 近代代表性的公务员权利救济理论 | 第22-26页 |
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 第22-24页 |
二、特权理论 | 第24-25页 |
三、雇佣合同理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现代行政法原则与公务员权利救济 | 第26-29页 |
一、尊重人权原则 | 第26页 |
二、正当程序原则 | 第26-27页 |
三、司法最终原则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域外公务员权利救济模式的比较借鉴 | 第29-35页 |
第一节 非诉救济模式 | 第29-31页 |
一、行政救济 | 第29-30页 |
二、仲裁救济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诉讼救济模式 | 第31-35页 |
一、诉讼救济的价值追求 | 第31-32页 |
二、诉讼救济的基本理念 | 第32-33页 |
三、诉讼救济的主要原则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现状的反思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权利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一、应然状态:立法对公务员权利的规定 | 第35-37页 |
二、实然状态:公务员权利受侵害现状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 第38-40页 |
一、复核制度 | 第38-39页 |
二、申诉制度 | 第39页 |
三、控告制度 | 第39页 |
四、人事仲裁制度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一、现行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主要缺陷 | 第40-41页 |
二、对现行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第六章 健全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构想 | 第44-53页 |
第一节 完善公务员权利规范体系 | 第44-46页 |
一、完善政治性权利 | 第44页 |
二、完善经济性权利 | 第44-45页 |
三、完善社会劳动权利 | 第45页 |
四、完善权益救济的程序性权利 | 第45-46页 |
第二节 重构我国公务员权利非诉救济体制 | 第46-49页 |
一、确保非诉救济机关相对独立 | 第46-47页 |
二、完善非诉救济程序设置 | 第47-48页 |
三、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设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建立我国公务员权利诉讼救济制度 | 第49-53页 |
一、合理界定司法救济的适用范围 | 第49-50页 |
二、建立司法救济机构 | 第50-51页 |
三、明确司法审查标准 | 第51页 |
四、建立公务员权利损害赔偿制度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