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 第19-26页 |
2.1 公民个人信息及泄露 | 第19-22页 |
2.1.1 公民个人信息 | 第19-21页 |
2.1.2 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 第21-22页 |
2.2 多元主体共治理论及其应用 | 第22-24页 |
2.2.1 多元主体共治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2.2.2 多元主体共治理论在治理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2.3 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广西公民个人信息泄漏及治理现状 | 第26-34页 |
3.1 广西公民个人信息泄漏问题的基本情况 | 第26-31页 |
3.1.1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特点 | 第28-29页 |
3.1.2. 公民个人信息泄漏的渠道 | 第29-30页 |
3.1.3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 第30-31页 |
3.2. 广西公民个人信息泄漏问题的治理概况 | 第31-34页 |
3.2.1 治理的体制机制 | 第31页 |
3.2.2 治理的方式 | 第31-32页 |
3.2.3 治理的成效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广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4.1. 当前信息泄露监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4.1.1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监管的主体职责不到位 | 第34页 |
4.1.2 个人信息泄漏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4-35页 |
4.1.3 个人信息泄露技术防御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4.2.1 公民个人信息泄漏治理主体单一 | 第36页 |
4.2.2 打击网络电信诈骗机制未健全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提升广西治理泄漏公民个人信息成效的对策 | 第38-51页 |
5.1 建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治理主体多元体系 | 第38-44页 |
5.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民个人信息泄漏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 第39-42页 |
5.1.2 努力完善行业组织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治理中的补充作用 | 第42页 |
5.1.3 积极健全公民在个人信息泄漏治理中的协助作用 | 第42-44页 |
5.2 探索多元主体治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中的网络电信诈骗打防控机制 | 第44-48页 |
5.2.1 建构多渠道专门性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5.2.2 构建社会立体化打防控格局 | 第45-48页 |
5.3 探索多元主体治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中的立法和伦理道德并用机制 | 第48-49页 |
5.3.1 道德规范约束公民个人信息的接触者 | 第48页 |
5.3.2 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 | 第48-49页 |
5.4 探索多元主体治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活动中安全技术机制 | 第49-51页 |
5.4.1 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储存 | 第49-50页 |
5.4.2 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评估预防体系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