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我国植物园的植物景观研究--以厦门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1 绪论第11-21页
   ·植物园概述第11-14页
     ·植物园的定义、功能第11-12页
     ·植物园的起源和发展简史第12-13页
     ·植物园的类型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8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1页
     ·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2 我国古代植物展示源流初探第21-31页
   ·古代涉及植物的著作第21-22页
     ·谱录类第21-22页
     ·地方志、园林专志类第22页
     ·文人笔记类第22页
   ·古代植物展示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第22-27页
     ·古代植物展示的起源第22-23页
     ·古代植物展示的发展阶段第23-27页
   ·古代植物展示的类型第27-28页
     ·园圃第27页
     ·花园、庭院第27页
     ·因植物命名的景点第27-28页
     ·早期的植物专类园第28页
     ·温室及其他第28页
   ·古代植物展示的植物种类第28-29页
     ·依植物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划分第28页
     ·依所服务的对象划分第28-29页
   ·小结第29-31页
3 影响植物园植物景观的因素第31-35页
   ·自然因素第31-32页
     ·气候条件第31页
     ·地形条件第31-32页
     ·水文条件第32页
     ·植物区系和植被第32页
   ·社会因素第32-33页
     ·植物园在世界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定位第32页
     ·植物园所在地区的历史遗迹和人文习俗第32-33页
     ·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情况第33页
     ·人类的行为活动和审美心理第33页
   ·小结第33-35页
4 我国植物园植物景观的布局方式第35-41页
   ·我国现代植物园的发展现状第35-37页
   ·植物园植物景观的常见布局手法第37-38页
     ·依植物分类系统布局第37-38页
     ·依植物生态习性布局第38页
     ·依植物地理区划布局第38页
     ·依植物观赏特性布局第38页
     ·依植物实用价值布局第38页
   ·植物景观与其他造园要素的结合第38-41页
     ·植物与园路第39页
     ·植物与水体第39页
     ·植物与地形第39页
     ·植物与建筑第39-41页
5 厦门植物园的植物景观研究第41-87页
   ·厦门植物园的基本概况第41-43页
     ·厦门地区的自然条件第41-42页
     ·引种驯化成果第42页
     ·厦门植物园在全国植物园体系中的地位第42-43页
   ·厦门植物园的植物种类组成第43-44页
   ·厦门植物园的植物生境类型第44-45页
   ·厦门植物园的植物分区、植物景观风貌及空间布局第45-48页
     ·植物分区第45-46页
     ·植物景观风貌第46-47页
     ·空间布局第47-48页
   ·厦门植物园的植物景观解析第48-85页
     ·专类园的植物景观第48-80页
     ·园路的植物景观第80-83页
     ·水体的植物景观第83-85页
   ·人文景观第85页
   ·小结第85-87页
6 北京植物园(北园)的植物景观研究第87-139页
   ·北京植物园的概况第87-88页
     ·自然环境第87-88页
     ·引种驯化成果第88页
     ·北京植物园在全国植物园体系中的地位第88页
   ·北京植物园的植物种类组成第88-89页
   ·北京植物园的植物生境类型第89-90页
   ·北京植物园的植物分区、植物景观风貌及空间布局第90-93页
     ·植物分区第90-92页
     ·植物景观风貌第92页
     ·空间布局第92-93页
   ·北京植物园的植物景观解析第93-136页
     ·专类园的植物景观第93-132页
     ·园路的植物景观第132-134页
     ·水体的植物景观第134-136页
   ·人文景观第136-137页
   ·小结第137-139页
7 结论与讨论第139-143页
   ·植物园植物景观的功能第139页
   ·植物园植物景观的特点第139-140页
   ·问题与建议第140-143页
     ·存在的若干问题第140-141页
     ·建议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7页
图表目录第147-153页
个人简介第153-155页
导师简介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制度分析
下一篇:论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园林与英中式园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