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室自振脉冲射流喷嘴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脉冲水射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 现有研究方法概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压自激振荡射流的基础理论 | 第17-33页 |
2.1 水射流性质 | 第17-20页 |
2.1.1 水的物理性质 | 第17-18页 |
2.1.2 水射流分类 | 第18-19页 |
2.1.3 水射流结构 | 第19-20页 |
2.2 水射流基本参数 | 第20-23页 |
2.2.1 水射流的结构参数 | 第20-21页 |
2.2.2 射流流量特性参数 | 第21-22页 |
2.2.3 射流对物料的冲击力 | 第22-23页 |
2.3 高压水射流破岩机理 | 第23-24页 |
2.4 高压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发生机理 | 第24-26页 |
2.5 理想的扰动波反馈条件 | 第26-27页 |
2.6 流体力学方程 | 第27-28页 |
2.7 双腔室脉冲射流喷嘴结构参数的设计 | 第28-32页 |
2.7.1 自激振荡脉冲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7.2 双腔室喷嘴主要参数选择 | 第30-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双腔室自振脉冲射流喷嘴的数值模拟 | 第33-58页 |
3.1 计算流体的介绍 | 第33-34页 |
3.2 串联型脉冲射流喷嘴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34-42页 |
3.2.1 物理模型及参数 | 第34-35页 |
3.2.2 多相流模型 | 第35页 |
3.2.3 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3.2.4 流体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7-39页 |
3.2.5 喷嘴内、外部流场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2.6 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3.2.7 数值求解方法 | 第41-42页 |
3.3 参数结构变化对射流特性的影响 | 第42-56页 |
3.3.1 概述 | 第42-44页 |
3.3.2 数值模拟参数 | 第44-45页 |
3.3.3 腔径对内流场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腔长对内流场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5 腔径对腔内压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6 腔长对腔内压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7 不同结构参数对打击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8 不同形状碰撞壁对打击力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9 单双腔室打击力对比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双腔室自振脉冲喷嘴射流特性实验研究 | 第58-72页 |
4.1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58-59页 |
4.2 实验发生及测试装置 | 第59-64页 |
4.3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 | 第64-66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4.5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66-71页 |
4.5.1 腔内压力与腔径的关系 | 第67-69页 |
4.5.2 腔内压力与腔长的关系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双腔室自振脉冲喷嘴射流冲蚀实验研究 | 第72-88页 |
5.1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72页 |
5.2 实验装置 | 第72-7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4 实验数据测量 | 第74-75页 |
5.5 实验分析及结论 | 第75-86页 |
5.5.1 腔径变化对冲蚀效果的影响规律 | 第75-78页 |
5.5.2 腔长变化对冲蚀效果的影响规律 | 第78-82页 |
5.5.3 比较不同碰撞壁的冲蚀效果 | 第82-83页 |
5.5.4 比较单双腔室喷嘴的冲蚀效果 | 第83-84页 |
5.5.5 冲蚀坑几何建模 | 第84-86页 |
5.6 参数间联系 | 第86-8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8-90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88页 |
6.2 创新点 | 第88-89页 |
6.3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