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凹陷韦5断块剩余油分布及稳产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主要完成工作 | 第14-15页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 第18-51页 |
2.1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8-21页 |
2.1.1 基本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2.1.2 构造新认识 | 第19页 |
2.1.3 微构造分析 | 第19-21页 |
2.2 储层特征 | 第21-40页 |
2.2.1 小层对比和油砂体划分 | 第21-22页 |
2.2.2 沉积特征 | 第22-24页 |
2.2.3 岩矿特征 | 第24-25页 |
2.2.4 物性特征 | 第25-34页 |
2.2.5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2.2.6 垂向砂岩密度 | 第35页 |
2.2.7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39页 |
2.2.8 裂缝特征 | 第39-40页 |
2.3 流体特征及油藏类型 | 第40-42页 |
2.3.1 流体性质 | 第40-42页 |
2.3.2 油藏类型 | 第42页 |
2.4 储量计算 | 第42-43页 |
2.5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43-51页 |
2.5.1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43-44页 |
2.5.2 网格设计 | 第44页 |
2.5.3 构造建模 | 第44-46页 |
2.5.4 沉积微相模型 | 第46-48页 |
2.5.5 相控属性模型 | 第48-50页 |
2.5.6 地质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水淹层识别研究 | 第51-59页 |
3.1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 第51-53页 |
3.1.1 电阻率形变对比识别法 | 第51-52页 |
3.1.2 自然电位形变识别法 | 第52页 |
3.1.3 声波时差异常增大法 | 第52-53页 |
3.2 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 | 第53-59页 |
3.2.1 重建含油饱和度模型评价水淹层 | 第53-55页 |
3.2.2 双频电阻率测井评价不淹层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59-69页 |
4.1 储量动用状况分析 | 第59-62页 |
4.1.1 平面上注采状况 | 第59-60页 |
4.1.2 纵向上注采状况 | 第60-62页 |
4.2 韦5断块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 第62-66页 |
4.3 韦5断块剩余油储量定量描述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立体开发调整技术政策研究 | 第69-86页 |
5.1 细分层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 第69-75页 |
5.1.1 细分层可行性研究 | 第69-71页 |
5.1.2 细分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 第71页 |
5.1.3 细分层优化结果 | 第71-75页 |
5.2 油水过渡带开发优化技术研究 | 第75-81页 |
5.2.1 典型模型建立 | 第75-76页 |
5.2.2 合理注采井排距优化 | 第76-77页 |
5.2.3 合理井网配置优化 | 第77-79页 |
5.2.4 合理注采比优化 | 第79页 |
5.2.5 合理采液速度优化 | 第79-80页 |
5.2.6 开发经济界限优化 | 第80-81页 |
5.3 矢量井网加密调整技术研究 | 第81-82页 |
5.4 加密调整经济技术界限研究 | 第82-86页 |
5.4.1 单井经济技术极限产量 | 第82-84页 |
5.4.2 不同流度下水驱储量动用效果 | 第84页 |
5.4.3 油藏水驱合理井网密度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现场应用与效果 | 第86-90页 |
6.1 韦5断块调整原则及思路 | 第86-87页 |
6.2 油水过渡带挖潜及效果分析 | 第87-88页 |
6.3 中高部位立体调整挖潜及效果分析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