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模拟与计算论文--电力系统的计算论文

增城供电局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1-13页
    1.3 增城区配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4页
        1.3.1 增城区配电网现状第13-14页
        1.3.2 区内中、低压配电网存在问题第14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4-16页
第二章 线损构成分析与计算指标第16-35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线损构成分析第16-21页
        2.2.1 电力系统构成第16-17页
        2.2.2 电网的线损构成第17-20页
        2.2.3 损耗影响因素分析第20-21页
    2.3 线损理论计算方法第21-29页
        2.3.1 均方根电流法第22-23页
        2.3.2 平均电流法第23-24页
        2.3.3 等值电阻法第24-25页
        2.3.4 最大电流法第25-26页
        2.3.5 统计计算法第26-28页
        2.3.6 方法对比第28-29页
    2.4 基于统计法的线损计算指标第29-34页
        2.4.1 同期线损率第29-31页
        2.4.2 有损线损率第31页
        2.4.3 同期有损线损率第31页
        2.4.4 线损四分管理第31-33页
        2.4.5 线损异常率第33页
        2.4.6 线损波动率第33页
        2.4.7 线损管理小指标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增城区配电网线损现状分析第35-48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增城区配电网线损情况第35-46页
        3.2.1 增城区总体线损情况第35-37页
        3.2.2 各电压等级售电情况第37-38页
        3.2.3 各用电类别情况第38-40页
        3.2.4 各区域线损情况第40-43页
        3.2.5 10kV线路线损情况第43-45页
        3.2.6 台区线损情况第45-46页
    3.3 增城区配电网存在的线损问题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影响增城配电网线损的原因剖析第48-54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配电网产生线损的技术原因第48-51页
        4.2.1 负荷电流第48-49页
        4.2.2 运行电压第49-50页
        4.2.3 功率因数第50页
        4.2.4 三相负荷不平衡第50-51页
        4.2.5 线路残损漏电第51页
    4.3 配电网产生线损的管理原因第51-53页
        4.3.1 用电计量装置管理第51-52页
        4.3.2 客户窃电第52页
        4.3.3 抄表原因第52页
        4.3.4 基础资料不准确第52-53页
        4.3.5 考核制度未落实第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增城配电网降损措施研究第54-63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第54-56页
        5.2.1 电网经济运行第54-55页
        5.2.2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第55页
        5.2.3 提高功率因数第55页
        5.2.4 平衡三相用电负荷第55-56页
    5.3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第56-58页
        5.3.1 加强用电计量装置管理第56页
        5.3.2 解决客户窃电问题第56-57页
        5.3.3 减少抄表原因的影响第57页
        5.3.4 完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第57页
        5.3.5 落实考核制度第57-58页
    5.4 中新供电所的降损效果实例分析第58-62页
        5.4.1 技术降损措施第58-60页
        5.4.2 管理降损措施第60-61页
        5.4.3 效果验证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件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纱线基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光伏离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