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协同污泥制备衍生燃料(RDF-5)及其热力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 第11-15页 |
1.2 我国污泥处理概况 | 第15-17页 |
1.3 衍生燃料(RDF)简介 | 第17-19页 |
1.3.1 生活垃圾衍生燃料RDF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8页 |
1.3.2 衍生燃料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3.3 RDF-5 热力特性研究概况 | 第19页 |
1.4 选题背景 | 第19-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生活垃圾调查 | 第23-35页 |
2.1 重庆城市生活垃圾调查 | 第23-26页 |
2.1.1 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2.1.2 调查结果 | 第24-26页 |
2.2 重庆农村生活垃圾调查 | 第26-32页 |
2.2.1 调查方法 | 第26-28页 |
2.2.2 调查结果 | 第28-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3 衍生燃料(RDF-5)制备 | 第35-57页 |
3.1 生活垃圾衍生燃料制备 | 第35-39页 |
3.1.1 RDF-5 原料处理 | 第35-37页 |
3.1.2 RDF-5 制备 | 第37-39页 |
3.2 制备生活垃圾衍生燃料的影响因素 | 第39-45页 |
3.2.1 含水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 成型压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3 垃圾组分比例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协同污泥制备衍生燃料 | 第45-52页 |
3.3.1 含水率和添加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2 成型压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 污泥替代厨余制备衍生燃料 | 第52-56页 |
3.4.1 含水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成型压力的影响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衍生燃料热力特性研究 | 第57-95页 |
4.1 实验与方法 | 第57-6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1.2 实验方法和设备 | 第58-59页 |
4.1.3 动力学基础 | 第59-61页 |
4.1.4 燃烧特性表征 | 第61-62页 |
4.2 燃烧动力学 | 第62-78页 |
4.2.1 橡塑燃烧动力学 | 第62-64页 |
4.2.2 纸类燃烧动力学 | 第64-66页 |
4.2.3 竹木燃烧动力学 | 第66-68页 |
4.2.4 织物燃烧动力学 | 第68-70页 |
4.2.5 厨余燃烧动力学 | 第70-72页 |
4.2.6 污泥燃烧动力学 | 第72-74页 |
4.2.7 RDF-5 燃烧动力学 | 第74-78页 |
4.3 热解动力学 | 第78-92页 |
4.3.1 橡塑热解动力学 | 第78-80页 |
4.3.2 纸类热解动力学 | 第80-82页 |
4.3.3 竹木热解动力学 | 第82-84页 |
4.3.4 织物热解动力学 | 第84-86页 |
4.3.5 厨余热解动力学 | 第86-88页 |
4.3.6 污泥热解动力学 | 第88-90页 |
4.3.7 RDF-5 热解动力学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5 衍生燃料的污染特性研究 | 第95-111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95-98页 |
5.1.1 RDF-5 原料基本性质 | 第95-96页 |
5.1.2 仪器和方法 | 第96-98页 |
5.2 RDF-5 燃烧污染特性 | 第98-104页 |
5.2.1 RDF-5 燃烧气态污染物 | 第98-101页 |
5.2.2 RDF-5 燃烧重金属分布 | 第101-104页 |
5.3 RDF-5 热解污染特性 | 第104-110页 |
5.3.1 RDF-5 热解产物分布 | 第104-106页 |
5.3.2 RDF-5 热解重金属分布 | 第106-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制备RDF-5 的生命周期评价及经济技术分析 | 第111-122页 |
6.1 制备RDF-5 的生命周期评价 | 第111-118页 |
6.1.1 分析方法 | 第111-115页 |
6.1.2 分析结果 | 第115-118页 |
6.2 制备RDF-5 的经济技术分析 | 第118-120页 |
6.2.1 成本分析方法 | 第118页 |
6.2.2 结果和市场前景 | 第118-12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22-127页 |
7.1 结论 | 第122-124页 |
7.2 展望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附录 | 第13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9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