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论文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

目录第5-9页
中文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0 导论第17-38页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7-19页
        0.1.1 论意义第17-18页
        0.1.2 现实意义第18-19页
    0.2 研究现状第19-27页
        0.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0.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7页
    0.3 基本思路和研究创新第27-29页
        0.3.1 基本思路第27页
        0.3.2 研究创新第27-29页
    0.4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和因素第29-38页
        0.4.1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第29-33页
        0.4.2 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制约因素第33-38页
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第38-55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第38-42页
        1.1.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第38-39页
        1.1.2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第39-40页
        1.1.3 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的思想第40-42页
    1.2 列宁的合作制思想第42-49页
        1.2.1 关于合作社的形式第42-44页
        1.2.2 关于合作社的性质第44-47页
        1.2.3 列宁合作制思想的作用和意义第47-49页
    1.3 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第49-55页
        1.3.1 始终重视农业和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第49-50页
        1.3.2 关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第50-51页
        1.3.3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发展思想第51-52页
        1.3.4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52-53页
        1.3.5 毛泽东晚年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局限第53-55页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第55-77页
    2.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的与时俱进第55-67页
        2.1.1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道路思想第55-58页
        2.1.2 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思想第58-61页
        2.1.3 胡锦涛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第61-63页
        2.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第63-67页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与经验启示第67-72页
        2.2.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特征及成就第67-71页
        2.2.2 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71-72页
    2.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现实依据与基本定位第72-77页
        2.3.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第72-73页
        2.3.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依据第73-74页
        2.3.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定位第74-77页
3 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经验与启示第77-95页
    3.1 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第77-87页
        3.1.1 西方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第77-78页
        3.1.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和经验第78-83页
        3.1.3 新兴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第83-85页
        3.1.4 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启示第85-87页
    3.2 前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借鉴第87-95页
        3.2.1 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原因第88-89页
        3.2.2 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贡献第89-91页
        3.2.3 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刻教训第91-92页
        3.2.4 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启示第92-95页
4 促进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第95-104页
    4.1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农业经营方式第95-96页
        4.1.1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第95-96页
        4.1.2 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是企业化第96页
    4.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第96-98页
        4.2.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第97页
        4.2.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摸索阶段第97页
        4.2.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发展阶段第97-98页
    4.3 坚持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方向第98-104页
        4.3.1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第98-100页
        4.3.2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实现服务社会化第100-101页
        4.3.3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第101-102页
        4.3.4 加强农业产业化的产业引导第102-104页
5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第104-113页
    5.1 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关理论第104-106页
        5.1.1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概念第104页
        5.1.2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及其特征第104-105页
        5.1.3 农村土地流转的涵义和类型第105-106页
    5.2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的历程和现状第106-110页
        5.2.1 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制度的五次重大变革第106-107页
        5.2.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7-110页
    5.3 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对策第110-113页
        5.3.1 维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益第110-111页
        5.3.2 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模式第111-112页
        5.3.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第112页
        5.3.4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第112-113页
6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113-123页
    6.1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113-114页
        6.1.1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面临的挑战第113页
        6.1.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第113-114页
    6.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第114-116页
        6.2.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第115页
        6.2.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要求第115-116页
    6.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116-123页
        6.3.1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116-118页
        6.3.2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第118-120页
        6.3.3 积极稳妥发展规模经营第120-121页
        6.3.4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121-123页
7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第123-140页
    7.1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回顾第123-130页
        7.1.1 改革开放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缓慢城市化第123-125页
        7.1.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回顾第125-130页
    7.2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存在的问题第130-132页
        7.2.1 我国城镇化道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第130-131页
        7.2.2 我国城镇化道路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第131-132页
    7.3 开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132-140页
        7.3.1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132-135页
        7.3.2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第135-137页
        7.3.3 探索农村就地城市化第137-140页
结语第140-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152-153页
后记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以法治、善治与共治为视角
下一篇:学科知识可视化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