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4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5-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37页 |
一、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方面综述 | 第25-36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重点术语 | 第37-40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7-3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三、重点术语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40-42页 |
一、重难点 | 第40-41页 |
二、创新点 | 第41-42页 |
第一章 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现状分析 | 第42-76页 |
第一节 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的概念体系 | 第42-48页 |
一、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引导 | 第42-44页 |
二、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的基本要素 | 第44-47页 |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良性文化价值引导的意义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的基本现状 | 第48-55页 |
一、开发主体目标取向亟待统筹兼顾 | 第49-51页 |
二、开发客体核心内容有待统一管理 | 第51-54页 |
三、开发方式价值选取急需规约监督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价值引导不明的原因分析 | 第55-62页 |
一、经济利益至上的巨大诱惑 | 第55-57页 |
二、开发与保护过程的偏离 | 第57-58页 |
三、多方参与力量的分散 | 第58-59页 |
四、文化资源开发评估机制亟待创新完善 | 第59-62页 |
第四节 文化产业发展中价值引导失衡的负面影响 | 第62-76页 |
一、文化资源开发主客体的双向危害 | 第62-65页 |
二、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双输”的威胁 | 第65-68页 |
三、文化建设中多项指标的达成将受冲击 | 第68-76页 |
第二章 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引导分析 | 第76-108页 |
第一节 文化产业开发中文化资源的辩证性特征 | 第76-84页 |
一、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资源的多样性特征 | 第77-79页 |
二、文化产业开发中文化资源的辩证性特征 | 第79-80页 |
三、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性特征 | 第80-84页 |
第二节 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经济二重性 | 第84-88页 |
一、极具物质与精神二重性的文化 | 第84-85页 |
二、身兼资源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文化资源 | 第85-86页 |
三、拥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文化产品 | 第86-88页 |
四、追求双重价值目标的文化产业 | 第88页 |
第三节 文化产业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价值引导 | 第88-103页 |
一、肩负双重世界价值引导的资源型文化产业 | 第89-90页 |
二、文化产业开发在物质世界中的经济导向作用 | 第90-95页 |
三、文化产业开发在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导向作用 | 第95-98页 |
四、从文化体验到文化性格的整体同化过程分析 | 第98-101页 |
五、可能的对策思路: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 第101-103页 |
第四节 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认同与经济感知关系分析 | 第103-108页 |
一、物质化的商品也具备了文化属性 | 第103-104页 |
二、由整体性文化商品价值转换至社会整体层面 | 第104-106页 |
三、文化产品参与社会标准竞争的过程 | 第106-108页 |
第三章 良性文化价值的汇聚、选择及散播过程分析 | 第108-136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自身具备良性的优秀的文化内容 | 第108-114页 |
一、“招魂与复兴”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争论 | 第108-110页 |
二、激进派、折衷派与保守派的最终调和 | 第110-112页 |
三、判定良性的核心文化与文化资源的标准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文化产业开发亟待良性的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 第114-122页 |
一、城市:文化资源集聚的宝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 | 第114-118页 |
二、城市文化资本的构建亟待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 第118-120页 |
三、困难与抉择:城市文化资本构建中的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城市良性核心文化的选择及散播过程 | 第122-136页 |
一、“箭垛式”理论的由来及积极效应 | 第122-125页 |
二、“箭垛式”理论在城市核心文化定位应用中的可行性 | 第125-129页 |
三、从“箭垛式人物”理论到“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 | 第129-131页 |
四、城市良性文化的集聚阶段:集聚并抉择的过程 | 第131-133页 |
五、城市良性文化的散播阶段:“文化意见领袖”主导的传播控制 | 第133-134页 |
六、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中城市核心文化定位的局限性 | 第134-136页 |
第四章 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在文化价值引导方面的经验借鉴 | 第136-161页 |
第一节 美国:文化贸易中的“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 | 第136-140页 |
一、国内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与税收减免 | 第136-138页 |
二、国外文化市场中大力传播美国为主的核心价值观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法国:旨在维护法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例外”政策 | 第140-143页 |
一、欧盟内“文化例外”战争的最终胜利者 | 第140-142页 |
二、法国文化保护主义的主要文化政策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引导研究 | 第143-155页 |
一、英国:民族文化积累和人才创意结合的成功 | 第143-146页 |
二、日本:追求幸福指数的文化艺术创造与传承 | 第146-148页 |
三、韩国:强力政策推动下的民族文化产业 | 第148-150页 |
四、德国:扶持和宣扬本土文化为主 | 第150-152页 |
五、澳大利亚:孤独的大陆,并不孤独的文化 | 第152-155页 |
第四节 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关文化产业保护政策的启示 | 第155-161页 |
一、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关文化产业保护政策的初衷 | 第155-157页 |
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引导功能的基本手段 | 第157-159页 |
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的经验启示 | 第159-161页 |
第五章 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下良性文化价值引导的可行性路径 | 第161-186页 |
第一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宏观层面的文化资源开发 | 第161-166页 |
一、良性主体文化资源的选取 | 第161-163页 |
二、正确合理开发目标之上的“德艺双馨”的开发主体 | 第163-165页 |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多赢式开发方式 | 第165-166页 |
第二节 以城市良性文化为核心的中观层面的行业发展示范 | 第166-173页 |
一、文化建设“以文教化、以人为本”两者一体的初衷和目的 | 第166-168页 |
二、城市核心文化引领下的文化行业定位及发展示范 | 第168-171页 |
三、城市的良性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利用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微观层面的文化参与主体规约 | 第173-180页 |
一、文化生产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第174-175页 |
二、文化传播者:鉴定文化产品和信息的有效中转枢纽 | 第175-177页 |
三、文化消费者:“有自觉、不盲从”地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 第177-178页 |
四、文化管理者: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并重 | 第178-180页 |
第四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的良性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80-186页 |
一、时代呼唤良性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 | 第180-181页 |
二、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第181-182页 |
三、良性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构成 | 第182-183页 |
四、良性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的分指标体系构建与分解 | 第183-186页 |
第六章 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的部分案例实践分析 | 第186-220页 |
第一节 我国中小城市良性文化定位的思考:以新乡市为例 | 第186-200页 |
一、多元化的新乡文化资源 | 第186-188页 |
二、新乡各种文化资源及新乡的多元化文化 | 第188-189页 |
三、多元文化对比及核心文化的提炼与萃取 | 第189-191页 |
四、“牧野文化”核心定位的合理性 | 第191-194页 |
五、“牧野文化”的重新诠释及内涵 | 第194-200页 |
第二节 我国大城市的文化定位实践:以武汉市为例 | 第200-212页 |
一、武汉市的多彩缤纷的文化资源 | 第200-204页 |
二、武汉市的多样化的文化资源 | 第204-205页 |
三、武汉市的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 第205-206页 |
四、“首义文化”核心定位的合理性 | 第206-210页 |
五、“首义文化”的重新诠释及内涵 | 第210-212页 |
第三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观念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成功案例 | 第212-220页 |
一、《保密局的枪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革命热情的宣扬 | 第214-215页 |
二、《405谋杀案》:红色文化资源与“希区柯克”创意的完美结合 | 第215-216页 |
三、《神秘的大佛》:文化遗产的内涵式开发与惩恶扬善精神的褒奖 | 第216页 |
四、《喜盈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农村电影 | 第216-217页 |
五、《少林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侠义精神”的赞美 | 第217-218页 |
六、《周恩来》:名人文化资源的传扬与主旋律的绝美吟唱 | 第218-220页 |
结语 | 第220-227页 |
一、文化资源的无形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 第220页 |
二、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价值获取的文化产业 | 第220-222页 |
三、城市良性文化价值引导的基础:城市良性的核心文化精神 | 第222-223页 |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原则 | 第223-224页 |
五、面向未来的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 第224-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7页 |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及科研经历 | 第237-240页 |
后记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