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2/ACF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甲醛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1.2.1 光催化净化技术研究 | 第12-14页 |
| 1.2.2 光催化剂负载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 1.2.3 光催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8页 |
| 1.2.4 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研究 | 第18-20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2 TiO_2/ACF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4页 |
| 2.1 光催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第24-28页 |
| 2.1.1 室内VOCs污染现状 | 第24-25页 |
| 2.1.2 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性质 | 第25-28页 |
| 2.2 TiO_2/ACF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32页 |
| 2.2.1 TiO_2、ACF材料选择 | 第28-29页 |
| 2.2.2 复合材料负载方法选择 | 第29-30页 |
| 2.2.3 TiO_2/ACF复合光催化剂制备 | 第30-32页 |
| 2.3 TiO_2/ACF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3页 |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33页 |
|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3 光催化空气净化器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 | 第34-50页 |
| 3.1 实验目的 | 第34页 |
| 3.2 空气净化装置及仪器选择 | 第34-39页 |
| 3.2.1 空气净化装置 | 第34-37页 |
| 3.2.2 实验仪器选择 | 第37-39页 |
| 3.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9-42页 |
| 3.3.1 气密性实验 | 第39页 |
| 3.3.2 材料评价实验 | 第39-40页 |
| 3.3.3 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第40-42页 |
| 3.3.4 空气净化器性能评价 | 第42页 |
| 3.4 实验步骤 | 第42-45页 |
| 3.4.1 气密性试验 | 第42-43页 |
| 3.4.2 材料评价实验 | 第43页 |
| 3.4.3 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第43-45页 |
| 3.4.4 空气净化器性能评价 | 第45页 |
| 3.5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46页 |
| 3.6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 第46-49页 |
| 3.6.1 实验数据的取舍 | 第46页 |
| 3.6.2 衰减常数的计算 | 第46-47页 |
| 3.6.3 性能评价指标计算 | 第47-49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82页 |
| 4.1 气密性实验 | 第50-51页 |
| 4.2 材料评价实验 | 第51-55页 |
| 4.2.1 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实验 | 第51-52页 |
| 4.2.2 不同实验材料净化对比实验 | 第52-53页 |
| 4.2.3 TiO_2负载量对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 | 第53-55页 |
| 4.2.4 材料评价实验小结 | 第55页 |
| 4.3 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第55-72页 |
| 4.3.1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9页 |
| 4.3.2 因素显著性和最佳催化条件分析 | 第69-72页 |
| 4.4 空气净化器性能评价 | 第72-74页 |
| 4.5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74-80页 |
| 4.5.1 X射线衍射结果及分析 | 第74-77页 |
| 4.5.2 SEM扫描图像及分析 | 第77-8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 附录 | 第92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2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92页 |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