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写作背景 | 第9页 |
1.2 写作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写作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4-20页 |
2.1 十九世纪俄国的社会现状 | 第14-15页 |
2.2 西方新思想的涌入 | 第15-16页 |
2.3 道德危机的时代 | 第16-17页 |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情结及独特的人生经历 | 第17-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主题 | 第20-31页 |
3.1 恶的思想 | 第20-24页 |
3.1.1 恶的内涵 | 第20-22页 |
3.1.2 人性本恶 | 第22-23页 |
3.1.3 恶的作用 | 第23-24页 |
3.2 自由 | 第24-29页 |
3.2.1 自由是人的本质 | 第24-26页 |
3.2.2 自由的选择性 | 第26-28页 |
3.2.3 自由的沉重性 | 第28-29页 |
3.3 善的思想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 | 第31-40页 |
4.1 “神人”的介说 | 第31-33页 |
4.2 “神人”的实现之路 | 第33-39页 |
4.2.1 信仰上帝 | 第34-35页 |
4.2.2 忍受苦难 | 第35-37页 |
4.2.3 宽恕和爱 | 第37-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意义及局限 | 第40-49页 |
5.1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0-42页 |
5.2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2-46页 |
5.2.1 对俄罗斯的现实意义 | 第42-43页 |
5.2.2 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第43-46页 |
5.3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6-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