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1 病症 | 第10-11页 |
1.1.2 病原 | 第11页 |
1.1.3 防治药物研究 | 第11页 |
1.2 ApIV病毒 | 第11-13页 |
1.2.1 小RNA病毒概述 | 第11-12页 |
1.2.2 ApIV结构及基因组学 | 第12页 |
1.2.3 ApIV复制周期 | 第12-13页 |
1.3 3C蛋白酶 | 第13-14页 |
1.3.1 3C蛋白酶的靶标功能 | 第13-14页 |
1.3.2 3C蛋白酶的结构 | 第14页 |
1.4 3C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4.1 肽类抑制剂 | 第14-17页 |
1.4.2 非肽类抑制剂 | 第17-18页 |
1.4.3 微生物提取物 | 第18页 |
1.5 同源建模基础理论 | 第18-19页 |
1.6 基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 | 第19-22页 |
1.6.1 分子对接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1.6.2 分子对接分类 | 第20-22页 |
1.7 分子动力学 | 第22-23页 |
1.7.1 分子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3页 |
1.7.2 分子动力学的过程 | 第23页 |
1.8 先导化合物优化 | 第23-24页 |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1.10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 | 第25-4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计算分析软件 | 第25页 |
2.3 ApIV 3C蛋白酶的同源建模和模型评估 | 第25-29页 |
2.3.1 同源建模 | 第25-26页 |
2.3.2 模型的评估 | 第26-27页 |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7-29页 |
2.4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 | 第29-33页 |
2.4.1 活性位点的选择 | 第29页 |
2.4.2 AutoDock 4.2 | 第29-30页 |
2.4.3 LibDock | 第30-32页 |
2.4.4 CDOCKER | 第32-33页 |
2.4.5 化合物的类药5规则 | 第33页 |
2.5 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2.5.1 ApIV 3C蛋白酶的同源建模和模型验证 | 第33-37页 |
2.5.2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 | 第37-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 第44-50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44-45页 |
3.2.1 菌株 | 第44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4页 |
3.2.3 试剂配置 | 第44-45页 |
3.3 菌株摇瓶发酵研究 | 第45页 |
3.3.1 阿维链霉菌的活化 | 第45页 |
3.3.2 最佳碳氮源筛选实验 | 第45页 |
3.3.3 装液量条件优化 | 第45页 |
3.4 Genistei与阿维链霉菌NRRL8165的生物转化 | 第45-46页 |
3.5 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 第46页 |
3.6 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3.6.1 最佳碳氮源筛选结果 | 第46-48页 |
3.6.2 装液量条件优化结果 | 第48页 |
3.6.3 Orobol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 第48-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验证 | 第50-61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50-51页 |
4.2.1 化合物、细胞株、病毒、实验动物 | 第50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4.2.3 实验设备 | 第51页 |
4.2.4 试剂配制 | 第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6页 |
4.3.1 细胞准备 | 第51-52页 |
4.3.2 ApIV病毒的繁殖与提取 | 第52页 |
4.3.3 CCK-8 法检测ApIV病毒的TCID50值 | 第52-53页 |
4.3.4 ApIV病毒接种量的优化 | 第53-54页 |
4.3.5 q-PCR法初筛活性化合物 | 第54-56页 |
4.3.6 活性化合物的q-PCR实验验证 | 第56页 |
4.3.7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6页 |
4.3.8 体内实验 | 第56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4.4.1 ApIV病毒的TCID50的测定 | 第56-57页 |
4.4.2 ApIV病毒接种量的确定 | 第57-58页 |
4.4.3 q-PCR法初筛活性化合物的结果 | 第58页 |
4.4.4 活性化合物Orobol的q-PCR实验验证 | 第58-59页 |
4.4.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9-60页 |
4.4.6 体内实验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先导化合物结合模式的研究及修饰 | 第61-71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蛋白-配体复合物的MD模拟 | 第61页 |
5.3 基于反应的原位生长方法优化先导化合物 | 第61-62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5.4.1 MD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5.4.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4.3 基于反应的原位生长方法优化先导化合物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