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9页
    (一) 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第7-8页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第8-15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8-13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3. 研究思路第14-15页
    (三) 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第15-17页
        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可能创新第16-17页
    (四) 司法判决、法治观念及相关概念第17-19页
一、法治观念的可塑性及司法判决塑造的特殊性第19-28页
    (一) 法治观念的可塑性第20-25页
        1. 模型:从法律意识到法治观念第20-23页
        2. 观念:从自由生发到人为塑造第23-25页
    (二) 司法判决塑造的特殊性第25-28页
二、“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机理、驱动力与模式第28-34页
    (一)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内在机理第28-30页
    (二)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外在驱动力第30-32页
        1. 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崛起:权利需求市场的增生第30-31页
        2. 互联网时代的司法红利:司法案件的可接近性增强第31页
        3. 裁判文书的信息化公开:受众得以进一步拓展第31-32页
        4. 司法的职业化倾向:司法判决的逐步科学化第32页
    (三)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基本模式第32-34页
        1. 价值释放模式第33-34页
        2. 案例指导模式第34页
三、“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困境第34-39页
    (一) 塑造的主体困境:司法判决正当性质疑第34-36页
    (二) 塑造的方向困境:单向抑或双向第36-37页
    (三) 塑造的时代困境: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的错位第37-39页
    (四) 塑造的思维困境:历时性问题共时性解决第39页
四、“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困境消解第39-52页
    (一) 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第39-41页
    (二) 司法判决的复合化生产第41-43页
    (三) 基本模式的完善第43-46页
        1. 诉求回应模式第43-44页
        2. 自主论证模式第44-46页
    (四)失败个案的反面型塑第46-47页
    (五) 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模式第47-52页
        1. 对话与合意:增强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程序性努力第47-50页
        2. 培育司法判决的“解释共同体”第50-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市吴江区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让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和履行问题研究--以三个典型案例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