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次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农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 第15-16页 |
2.1.1 农村旅游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我国农村旅游的特点 | 第16页 |
2.2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特征 | 第16-17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定义 | 第16-17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17页 |
2.3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 第17-19页 |
2.3.1 人口结构指标 | 第18页 |
2.3.2 经济发展指标 | 第18页 |
2.3.3 城镇建设指标 | 第18页 |
2.3.4 社会发展指标 | 第18-19页 |
2.4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4.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9页 |
2.4.2 增长极理论 | 第19-20页 |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 第21-28页 |
3.1 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 第21-23页 |
3.1.1 我国农村旅游的主要模式 | 第21-22页 |
3.1.2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3.1.3 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 第23页 |
3.2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 第23-26页 |
3.2.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 第23-24页 |
3.2.2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 第24-25页 |
3.2.3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第25-26页 |
3.3 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 | 第26-28页 |
3.3.1 农村旅游经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26页 |
3.3.2 农村旅游经济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模式分析 | 第26-27页 |
3.3.3 农村旅游经济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例 | 第28-38页 |
4.1 平凉市崆峒区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4.2 崆峒区农村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 第29-31页 |
4.2.1 崆峒区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4.2.2 崆峒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 第30-31页 |
4.3 问卷结果及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1页 |
4.3.2 受访人员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4.4 崆峒区农村旅游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制分析 | 第32-34页 |
4.4.1 农村旅游业推动了城镇体系的完善 | 第32-33页 |
4.4.2 农村旅游业加快了崆峒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 第33页 |
4.4.3 农村旅游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 | 第33页 |
4.4.4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 | 第33页 |
4.4.5 农村旅游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 第33页 |
4.4.6 农村旅游产业带动了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 | 第33-34页 |
4.5 崆峒区农村旅游经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34-37页 |
4.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3页 |
5.1 采用科学的农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 第38页 |
5.2 利用集聚效应加快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 第38-39页 |
5.3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39-40页 |
5.4 保证农村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 第40-41页 |
5.5 多个产业相结合,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