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基于EST-SSR标记的云南镇沅县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茶树起源及分类的概述第11-12页
        1.1.1 茶树的起源第11-12页
        1.1.2 茶树的分类第12页
    1.2 遗传多样性概述第12-14页
        1.2.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2.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第12-13页
        1.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主要分子标记技术及在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14-17页
        1.3.1 RFLP第14-15页
        1.3.2 RAPD第15页
        1.3.3 AFLP第15-16页
        1.3.4 ISSR第16-17页
        1.3.5 微卫星DNA第17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2.1 研究地及材料的采集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2.1 DNA的提取第20页
        2.2.2 PCR引物的获取第20-21页
        2.2.3 PCR扩增第21-22页
        2.2.4 产物检测第22页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2-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33页
    3.1 不同海拔梯度上野生型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4-27页
        3.1.1 不同海拔野生型茶树的遗传变异分析第24-26页
        3.1.2 不同海拔野生型茶树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第26-27页
        3.1.3 不同海拔野生型茶树居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与遗传距离第27页
    3.2 不同年龄段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7-30页
        3.2.1 不同年龄段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变异分析第27-29页
        3.2.2 不同年龄段栽培型茶树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第29-30页
        3.2.3 不同年龄段栽培型茶树居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与遗传距离第30页
    3.3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第30-33页
        3.3.1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变异比较第30-31页
        3.3.2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分化比较第31页
        3.3.3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相似度、遗传距离第31-33页
4 讨论第33-38页
    4.1 EST-SSR引物的选择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第33页
    4.2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多样性第33-35页
    4.3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分化第35-36页
    4.4 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的遗传相似度、遗传距离第36-38页
5 结论与建议第38-40页
    5.1 结论第38页
    5.2 建议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5页
附图第45-46页
作者简历第46-48页
导师简介第48-49页
在读期间所获成果目录清单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桉树人工林综合效益评价
下一篇:低油价下的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的财务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