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人文教育 | 第19-20页 |
二、社会责任感 | 第20-21页 |
三、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第22-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页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人文教育与个体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 第27-46页 |
第一节 人文教育的特征 | 第27-33页 |
一、教育目标人本化 | 第27-29页 |
二、教育内容精神性 | 第29-30页 |
三、教育过程人文化 | 第30-32页 |
四、教育方法感性直观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个体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机理 | 第33-39页 |
一、亲历实践活动是个体养成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 | 第34-35页 |
二、榜样认同是个体养成社会责任感的目标或动力 | 第35-36页 |
三、个体社会责任感养成起于知情意行的共同作用 | 第36-39页 |
第三节 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途径 | 第39-46页 |
一、体现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 | 第39-40页 |
二、彰显社会责任的课外活动 | 第40-42页 |
三、富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环境 | 第42-43页 |
四、贯穿师生生活的教育影响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高职学生人文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 | 第46-57页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第46-49页 |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 第46页 |
二、调查方式和方法 | 第46-47页 |
三、调查内容与工具 | 第47-49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第49-53页 |
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特点 | 第49-50页 |
二、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效果的基本特点 | 第50-51页 |
三、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51-52页 |
四、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效果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52-53页 |
第三节 调查分析和结论 | 第53-57页 |
一、调查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 第57-64页 |
第一节 寓社会责任感教育于课堂教学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发挥教师榜样示范教育的作用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强化学生活动中的责任感体验 | 第60-62页 |
第四节 建构“三位一体”责任感提升体系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人文教育与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 | 第70-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