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绪论 | 第13-26页 |
| ·黄铜矿浸出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黄铜矿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 第13页 |
| ·黄铜矿浸出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黄铜矿微生物浸出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 | 第18-19页 |
| ·微生物的作用 | 第19-22页 |
| ·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课题的背、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4-2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5-26页 |
| 2 中等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试验研究 | 第26-43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矿物样品的制备 | 第26-29页 |
| ·菌种驯化及培养基 | 第29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9页 |
| ·中等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 ·中等嗜热菌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黄铜矿精矿粒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溶液的Fe~(2+)离子浓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溶液的pH值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黄铜矿精矿的矿浆浓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中等嗜热菌的接种量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中等嗜热菌和无菌体系中黄铜矿浸出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7-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3 极端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试验研究 | 第43-55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 ·矿物样品的制备 | 第43页 |
| ·菌种驯化及培养基 | 第43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43页 |
| ·极端嗜热菌浸出的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极端嗜热菌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黄铜矿精矿粒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溶液的pH值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黄铜矿精矿的矿浆浓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极端嗜热菌的接种量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在极端嗜热菌和无菌体系中黄铜矿的浸出渣XRD分析 | 第50-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4 黄铜矿浸出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 | 第55-84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55-60页 |
| ·矿物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 ·矿物电极的制备 | 第55-56页 |
| ·菌种及溶液 | 第56页 |
| ·电化学测量系统 | 第56-57页 |
| ·电化学研究方法 | 第57-6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82页 |
| ·极端嗜热菌和无菌体系下黄铜矿电极的循环伏安实验 | 第60-67页 |
| ·极端嗜热菌和无菌体系下黄铜矿电极的开路电位实验 | 第67-68页 |
| ·极端嗜热菌和无菌体系下黄铜矿电极的Tafel实验 | 第68-69页 |
| ·极端嗜热菌和无菌体系下黄铜矿电极的交流阻抗实验 | 第69-82页 |
| ·小结 | 第82-84页 |
| 5 黄铜矿浸出的热力学分析 | 第84-105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CuFeS_2-H_2O系E-pH图的绘制方法 | 第84页 |
| ·黄铜矿浸出热力学反应 | 第84-92页 |
| ·CuFeS_2-H_2O系的E-pH图 | 第92-104页 |
| ·298K时CuFeS_2-H_2O系E-pH图 | 第92-95页 |
| ·318K时CuFeS_2-H_2O系E-pH图 | 第95-99页 |
| ·343K时CuFeS_2-H_2O系E-pH图 | 第99-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